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6页 |
1.5.1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一般概念 | 第16-17页 |
2.1.1 金融服务 | 第16页 |
2.1.2 农村金融 | 第16-17页 |
2.2 农村金融服务与创新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及其创新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19-29页 |
3.1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及其创新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3.1.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 第19-20页 |
3.1.2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现状 | 第20-23页 |
3.2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问题分析 | 第23-26页 |
3.2.1 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环境和市场定位的认识不到位 | 第23页 |
3.2.2 农村金融产品的服务与创新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完整性 | 第23-24页 |
3.2.3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 第24页 |
3.2.4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主体单一,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 | 第24-25页 |
3.2.5 收益激励和人才激励的匮乏是影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内部因素 | 第25-26页 |
3.2.6 农村金融机构的科技水平较低,办理业务电子化程度不高 | 第26页 |
3.3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3.3.1 体制的弊端,金融创新缺乏基础 | 第27页 |
3.3.2 内控的缺乏,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缺乏风险控制保障 | 第27-28页 |
3.3.3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产品和服务创新缺乏人力资源支撑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国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经验借鉴 | 第29-33页 |
4.1 国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现状 | 第29-31页 |
4.1.1 美国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第29-30页 |
4.1.2 法国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第30页 |
4.1.3 孟加拉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第30-31页 |
4.2 国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经验的启示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案例分析 | 第33-41页 |
5.1 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 第33-37页 |
5.1.1 农村产权抵押“杨凌模式” | 第33-35页 |
5.1.2 订单农业贷款 | 第35-36页 |
5.1.3 无形资产质押贷款 | 第36-37页 |
5.2 杨凌示范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 第37-41页 |
5.2.1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5.2.2 设立农村金融轻型网点 | 第38-39页 |
5.2.3 开展农村金融理财知识宣传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41-48页 |
6.1 放宽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管制,实施合理财政措施 | 第41-42页 |
6.2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关于金融产品服务和创新的监督制度 | 第42-43页 |
6.3 金融业同行之间深入合作,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 第43-44页 |
6.4 树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意识,致力打造特色品牌产品 | 第44-46页 |
6.5 建立良好外部环境,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 第46-47页 |
6.6 加快支付方式转变,推动线上、线下全面融合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