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糖料作物病虫害论文--甘蔗论文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 甘蔗主要细菌性病害及其危害第13-15页
        1.1 甘蔗宿根矮化病第13-14页
        1.2 甘蔗赤条病第14页
        1.3 甘蔗白条病第14-15页
        1.4 甘蔗流胶病第15页
        1.5 甘蔗心腐病第15页
    2 植物病原菌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第15-20页
        2.1 血清学检测技术第16-17页
            2.1.1 酶联免疫技术第16页
            2.1.2 免疫荧光技术第16页
            2.1.3 斑点免疫结合技术第16页
            2.1.4 免疫PCR技术(immuno PCR,I-PCR)第16-17页
            2.1.5 免疫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immuno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I-CZE)第17页
        2.2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检测技术第17-19页
            2.2.1 rDNA-PCR第17页
            2.2.2 ITS-PCR(转录间隔区——PCR)第17页
            2.2.3 tDNA-PCR第17页
            2.2.4 PCR-单链构型多态性(PCR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PCR-SSCP)第17-18页
            2.2.5 定量PCR(quantitative-PCR,Q-PCR)第18页
            2.2.6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第18-19页
            2.2.7 基于PCR的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第19页
        2.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第19-20页
        2.4 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第20页
    3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20-22页
        3.1 显微镜技术第20-21页
        3.2 血清学技术第21页
        3.3 PCR技术第21页
        3.4 Southern杂交第21-22页
    4 本论文研究第22-24页
        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页
        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多克隆抗体制备第24-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32页
        1.1 实验材料第24-26页
            1.1.1 目标菌株来源第24页
            1.1.2 同属近缘菌株的来源第24页
            1.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第24-26页
            1.1.4 引物第26页
        1.2 实验方法第26-32页
            1.2.1 蔗汁中细菌的分离培养第26-27页
                1.2.1.1 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第26-27页
                1.2.1.2 蔗汁中其它细菌的分离培养第27页
            1.2.2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显微镜鉴定第27页
                1.2.2.1 正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第27页
                1.2.2.2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27页
            1.2.3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PCR鉴定第27页
            1.2.4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菌液纯度鉴定第27-28页
                1.2.4.1 基于真菌通用引物的检测第27-28页
                1.2.4.2 基于细菌通用引物的检测第28页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与测序第28-30页
                1.2.5.1 目的片段的回收第28-29页
                1.2.5.2 产物与载体的连接第29页
                1.2.5.3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第29页
                1.2.5.4 重组子的PCR鉴定第29-30页
                1.2.5.5 序列分析第30页
            1.2.6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30-31页
                1.2.6.1 免疫原的制备第30页
                1.2.6.2 免疫过程第30-31页
            1.2.7 抗反应浓度的确定试验第31-32页
                1.2.7.1 抗原材料处理第31页
                1.2.7.2 DB-EIA清反应第31-32页
            1.2.8 一抗特异性验证第32页
                1.2.8.1 筛选蔗汁中的赖氏细菌第32页
                1.2.8.2 赖氏菌属模式菌株的恢复培养第32页
                1.2.8.3 一抗特异性验证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3页
        2.1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分离培养和形态学鉴定第32-34页
        2.2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特异引物的PCR鉴定与产物测序第34-35页
        2.3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菌液的纯度鉴定第35-37页
        2.4 蔗汁中赖氏细菌的筛选结果第37-38页
        2.5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菌体蛋白提取效果第38-39页
        2.6 兔血清的效价测试结果第39页
        2.7 一抗反应浓度的确定第39-40页
        2.8 一抗特异性验证结果第40-43页
第三章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分子检测技术(PCR和LAMP)第43-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1.1 实验材料第43页
            1.1.1 植物材料第43页
            1.1.2 质粒第43页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第43-44页
        1.3 实验方法第44-47页
            1.3.1 取样第44页
            1.3.2 DNA提取第44-45页
            1.3.3 PCR检测第45页
            1.3.4 PCR检测灵敏度试验第45页
            1.3.5 LAMP引物设计与合成第45-46页
            1.3.6 LAMP检测条件的优化及检测体系的建立第46页
            1.3.7 LAMP反应最佳引物浓度比和最佳Mg~(2+)浓度的确定第46-47页
            1.3.8 LAMP和PCR检测灵敏度试验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8页
        2.1 DNA质量检测第47页
        2.2 节间蔗汁总DNA和叶片中脉总DNA的PCR检测结果第47-49页
        2.3 节间蔗汁总DNA和叶中脉总DNA的PCR检测灵敏度试验第49-52页
        2.4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第52-56页
            2.4.1 内外引物浓度比的确定第52-53页
            2.4.2 Mg~(2+)浓度的确定第53-56页
        2.5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6页
        2.6 LAMP和PCR灵敏度比较的结果第56-58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58-63页
    1 讨论第58-61页
        1.1 关于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技术关键第58页
        1.2 关于血清学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第58-59页
        1.3 对PCR检测技术中存在问题的探讨第59-60页
        1.4 LAMP检测技术的优越性及技术关键第60-61页
    2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Ⅰ 缩写词第71-72页
附录Ⅱ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的配制第72-75页
附录Ⅲ 蔗汁中部分赖氏细菌的核苷酸序列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株丰肉结海绵相关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下一篇:荔枝果肉热风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