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与创作实践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4-19页
图表目录第19-24页
1 绪论第24-39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24-25页
    1.2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第25-28页
        1.2.1 研究目的第25-26页
        1.2.2 现实意义第26-28页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解释第28-34页
        1.3.1 时空范畴的界定第28-30页
        1.3.2 关于“景观”第30-32页
        1.3.3 “实践”的广义与狭义辨析第32-33页
        1.3.4 情境:实践的主客观环境第33-34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4-39页
        1.4.1 研究内容第34-36页
        1.4.2 研究方法第36-37页
        1.4.3 研究路线第37-39页
2 本研究的背景综述与理论框架第39-60页
    2.1 景观研究的社会学视角第39-42页
        2.1.1 社会实践观的引入第39-41页
        2.1.2 反思:本研究的理论基点第41-42页
    2.2 相关研究概况第42-51页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第42-48页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第48-51页
    2.3 “实践情境——实践反思——反思性实践”的理论框架第51-58页
        2.3.1 框架由来第51-52页
        2.3.2 元素构成第52-56页
        2.3.3 工具分析第56-57页
        2.3.4 方法应用第57-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3 中国景观的实践情境透视第60-94页
    3.1 情境一:社会变革与先导因素的影响第60-66页
        3.1.1 中国景观实践的社会背景第60-62页
        3.1.2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影响第62-64页
        3.1.3 中西方景观文化的嫁接第64-65页
        3.1.4 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第65-66页
    3.2 情境二:学科及行业的发展第66-73页
        3.2.1 中国景观的学科起源(1951—1978)第67-68页
        3.2.2 学科专业名称的历次变化(1982—2011)第68-70页
        3.2.3 学术组织与代表性期刊的影响(1983—2013)第70-73页
    3.3 情境三:主要实践内容与特征第73-85页
        3.3.1 从统一走向震荡:传统园林当代转型的思想历程第73-76页
        3.3.2 适从与嬗变:地域性景观实践第76-79页
        3.3.3 移植与羁绊:“西学东渐”的影响第79-82页
        3.3.4 从小环境(园林景观)到大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第82-85页
    3.4 情境四:代表性实践者的实践脉络第85-93页
        3.4.1 “中国式”继承第85-87页
        3.4.2 “大思想”的传播第87-89页
        3.4.3 景观实践的发轫第89-91页
        3.4.4 殊途同归的探索第91-93页
    3.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4 传统园林的当代转型实践:惯习角度的实践反思第94-124页
    4.1 惯习:“性情倾向系统”第94-96页
        4.1.1 惯习的涵义第94-95页
        4.1.2 惯习的历史持久性特征第95-96页
    4.2 传统园林的当代转型背景第96-99页
        4.2.1 “传统复兴”的社会背景第96-97页
        4.2.2 对传统园林局限性的反思第97-98页
        4.2.3 传统园林当代转型的必要性第98-99页
    4.3 继承惯习与传统园林的当代转型第99-103页
        4.3.1 继承惯习的形成第99-100页
        4.3.2 当代转型中的两次继承惯习第100-103页
    4.4 继承惯习的晦蚀:僵化实践第103-112页
        4.4.1 形式模仿第103-106页
        4.4.2 片断移植第106-109页
        4.4.3 主题叙述第109-112页
    4.5 当代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第112-118页
        4.5.1 转型中的问题根结第112-115页
        4.5.2 外来文化的误导第115-116页
        4.5.3 “双重历史性”:对传统园林应有的当代认知第116-118页
    4.6 启示:建立创新惯习的实践视阈第118-123页
    4.7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5 景观存在本体的表象化实践:场域角度的实践反思第124-167页
    5.1 场域:“社会实践空间”第124-127页
        5.1.1 场域的涵义第124-125页
        5.1.2 场域的社会关系特征第125-126页
        5.1.3 场域与惯习的双向模糊关系第126-127页
    5.2 景观与景观场域第127-130页
        5.2.1 景观的场域逻辑第127-128页
        5.2.2 景观场域的形成第128-130页
    5.3 存在本体的表象化实践特征第130-137页
        5.3.1 权力场域影响下的异化表达第130-131页
        5.3.2 存在本体沦为表象化图像第131-133页
        5.3.3 消费场域影响下的拜物特征第133-135页
        5.3.4 表象化的的明星效应第135-137页
    5.4 表象化实践一: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第137-147页
        5.4.1 西方“城市美化运动”来到中国第137-139页
        5.4.2 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表象化范式第139-143页
        5.4.3 中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场域动因剖析第143-147页
    5.5 表象化实践二:时尚景观第147-160页
        5.5.1 时尚景观的产生第147-148页
        5.5.2 时尚景观的表象化范式第148-156页
        5.5.3 时尚景观的场域动因剖析第156-160页
    5.6 存在本体的表象化畸变第160-166页
        5.6.1 城市景观的特色湮灭第160-161页
        5.6.2 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第161-163页
        5.6.3 景观存在与人本精神相悖离第163-164页
        5.6.4 本体意义被形式语言消解第164-165页
        5.6.5 景观的社会价值被曲解第165-166页
    5.7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6 重新发轫:迈入反思性实践的中国景观第167-212页
    6.1 再反思:中国景观的悖论和困厄第167-174页
        6.1.1 巨变中的“冷思考”第167-169页
        6.1.2 表象繁荣与科学发展的悖论第169-170页
        6.1.3 中国景观的现实困厄第170-174页
    6.2 困厄自赎:以反思性为基本原则的实践超越第174-175页
    6.3 价值回归:立基本体的反思性思想实践第175-185页
        6.3.1 景观本体取向的转变第175-178页
        6.3.2 摆脱学科名称的纷争困扰第178-179页
        6.3.3 从“学者”到“反思性实践者”第179-185页
    6.4 反思性设计实践的策略与方法第185-208页
        6.4.1 本体价值的深度挖掘第185-189页
        6.4.2 传统转型的理性创新第189-194页
        6.4.3 地域特色的内在追求第194-198页
        6.4.4 生态探索的求真务实第198-205页
        6.4.5 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第205-208页
    6.5 走向新景观第208-211页
    6.6 本章小结第211-212页
7 结论与展望:“思之道路,自行不息”第212-218页
    7.1 反思之于景观实践的启示第212-213页
    7.2 推动“实践反思——反思性实践”的往复前行第213-215页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215-216页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16-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35页
附录A 图表索引第235-242页
附录B 1978—2013中国景观大事记第242-247页
附录C 人名索引第247-2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251-253页
致谢第253-255页
作者简介第255-256页

论文共2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销售行业中顾客公民行为研究
下一篇:仿生超疏水表面湿润性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