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9页 |
2 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 第19-31页 |
2.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第19页 |
2.2 可靠性特征量 | 第19-21页 |
2.3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分析方法体系 | 第21-29页 |
2.3.1 故障树分析 | 第24-28页 |
2.3.2 事件树分析 | 第28页 |
2.3.3 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智能变电站概述 | 第31-43页 |
3.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 第31-36页 |
3.1.1 IEC 61850标准概述 | 第32-33页 |
3.1.2 智能变电站体系及功能 | 第33-34页 |
3.1.3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及设备 | 第34-36页 |
3.2 变电站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36-41页 |
3.2.1 传统变电站体系结构 | 第37-38页 |
3.2.2 数字变电站体系结构 | 第38-39页 |
3.2.3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43-61页 |
4.1 可靠性指标的描述 | 第43-45页 |
4.1.1 元件可靠度 | 第43-44页 |
4.1.2 系统可靠度 | 第44页 |
4.1.3 设备重要性 | 第44-45页 |
4.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第45-53页 |
4.2.1 硬件模块 | 第45-48页 |
4.2.2 二次系统的功效分析 | 第48-51页 |
4.2.3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 第51-53页 |
4.3 应用算例 | 第53-56页 |
4.3.1 变电站二次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4.3.2 元件等效可靠性计算 | 第55页 |
4.3.3 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靠性计算 | 第55-56页 |
4.4 元件重要度分析 | 第56-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 | 第61-77页 |
5.1 基于系统功效的二次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第61-67页 |
5.1.1 功能建模 | 第61-64页 |
5.1.2 硬件建模 | 第64-65页 |
5.1.3 接口模块 | 第65-67页 |
5.2 基于功效的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67-68页 |
5.2.1 站控层与远控层的可靠性评估 | 第67页 |
5.2.2 基于功效的二次系统对一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 第67-68页 |
5.3 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分析 | 第68-70页 |
5.4 应用算例 | 第70-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