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8-28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18-27页 |
2.1.1 实验室改装 | 第18-19页 |
2.1.2 受试者的选择与服装热阻 | 第19-20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0-22页 |
2.1.4 热电偶的标定 | 第22-23页 |
2.1.5 实验工况设计 | 第23-24页 |
2.1.6 测点的布置 | 第24-25页 |
2.1.7 问卷设计 | 第25页 |
2.1.8 实验过程 | 第25-27页 |
2.2 差异性分析数学基础 | 第27页 |
2.2.1 Mann-Whitney U 检验法的原理 | 第27页 |
2.2.2 Kruskal-Wallis H 检验法的原理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环境参数和人体生理反应 | 第28-41页 |
3.1 环境参数 | 第28-34页 |
3.1.1 空气温度 | 第28-30页 |
3.1.2 空气相对湿度 | 第30页 |
3.1.3 风速 | 第30页 |
3.1.4 平均辐射温度 | 第30-32页 |
3.1.5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 第32-34页 |
3.1.6 外环境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 第34页 |
3.2 生理参数 | 第34-39页 |
3.2.1 皮肤温度 | 第34-36页 |
3.2.2 皮肤温度差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3.2.3 心率和血压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人体热反应 | 第41-57页 |
4.1 人体热反应 | 第41-48页 |
4.1.1 热感觉 | 第41-44页 |
4.1.2 热舒适 | 第44-47页 |
4.1.3 潮湿感 | 第47-48页 |
4.1.4 风速感 | 第48页 |
4.2 不同工况下人体热反应差异性分析 | 第48-52页 |
4.2.1 热感觉 | 第48-50页 |
4.2.2 热舒适 | 第50-52页 |
4.3 热感觉和生理参数的关系 | 第52-54页 |
4.3.1 热感觉和皮肤温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4.3.2 热感觉和心率的关系 | 第53-54页 |
4.4 讨论 | 第54-56页 |
4.4.1 局部热反应对全身热反应的影响 | 第54页 |
4.4.2 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关系 | 第54-55页 |
4.4.3 热感觉与 PMV 的比较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不对称辐射热环境中人体热反应评价模型 | 第57-64页 |
5.1 不对称辐射热环境中人体热感觉评价模型 | 第57-60页 |
5.1.1 人体热感觉评价模型 | 第57-59页 |
5.1.2 不同评价模型的讨论 | 第59-60页 |
5.2 不对称辐射热环境中人体热可接受度评价模型 | 第60-63页 |
5.2.1 热可接受度与全身热感觉的关系 | 第61-62页 |
5.2.2 热可接受度与部位间热感觉之差最大值的关系 | 第62页 |
5.2.3 热可接受度与全身热舒适的关系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1 测量环境参数的热电偶标定结果 | 第74-75页 |
附录 2 测量皮肤温度的热电偶标定结果 | 第75-76页 |
附录 3 主观调查问卷 | 第76-78页 |
附录 4 生理参数记录表 | 第78-79页 |
附录 5 风速记录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