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苷及鞣质论文

三七中皂甙类化合物的分离及结构表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三七概况第9页
    1.2 三七化学成分第9-12页
        1.2.1 皂甙类成分第9-10页
        1.2.2 三七素及氨基酸第10-11页
        1.2.3 糖类成分第11页
        1.2.4 挥发性成分第11页
        1.2.5 黄酮类成分第11-12页
        1.2.6 甾醇成分和有机酸第12页
        1.2.7 无机成分第12页
    1.3 三七药理活性第12-15页
        1.3.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第13-14页
            1.3.1.1 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第13页
            1.3.1.2 抗冠心病作用和抗高血压第13-14页
            1.3.1.3 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第14页
        1.3.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第14页
        1.3.3 对血液系统影响第14-15页
            1.3.3.1 止血和活血作用第14-15页
            1.3.3.2 抗血栓作用第15页
        1.3.4 对肝的作用第15页
    1.4 三七总皂甙提取和分离方法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1 三七总皂甙的提取方法第15-16页
        1.4.2 三七皂甙单体分离提取方法第16-18页
            1.4.2.1 制备型薄层色谱第16-17页
            1.4.2.2 硅胶柱层析法第17页
            1.4.2.3 反相柱层析法第17页
            1.4.2.4 乙酰化衍生物分离法第17-18页
    1.5 三七中皂甙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第18-20页
        1.5.1 光谱法第18页
        1.5.2 色谱法第18-19页
            1.5.2.1 薄层色谱法第18页
            1.5.2.2 液滴逆流法(DCCC)第18-19页
            1.5.2.3 超临界色谱法第19页
            1.5.2.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19页
        1.5.3 液质联用技术第19-20页
    1.6 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 原料第21页
        2.1.2 主要化学试剂及材料第21页
        2.1.3 实验仪器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5页
        2.2.1 三七总皂甙成分分析第22-23页
            2.2.1.1 样品的制备第22页
            2.2.1.2 TLC分析方法第22-23页
            2.2.1.3 HPLC分析方法第23页
        2.2.2 三七皂甙类成分分离第23-24页
        2.2.3 化合物化学表征方法第24-25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5-41页
    3.1 三七皂甙类化合物分析图谱第25-29页
        3.1.1 TLC分析方法第25页
            3.1.1.1 薄层板预洗和活化第25页
            3.1.1.2 展开剂选择第25页
        3.1.2 HPLC分析方法第25-29页
    3.2. 三七中皂甙类成分分离第29-34页
        3.2.1 一级柱层析分离第30页
        3.2.2 三七总皂甙化学成分的二级分离第30-32页
            3.2.2.1 正相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第30-31页
            3.2.2.2 二级柱层析第31-32页
        3.2.3 三级制备型HPLC柱层析切割纯化第32-33页
            3.2.3.1 反相色谱条件优化第32-33页
        3.2.4 三级HPLC切割纯化第33-34页
        3.2.5 皂甙制备小结第34页
    3.3 化合物鉴定第34-41页
        3.3.1 化合物1第34-35页
        3.3.2 化合物2第35-36页
        3.3.3 化合物3第36页
        3.3.4.化合物4第36-37页
        3.3.5 化合物5第37-38页
        3.3.6 化合物6第38页
        3.3.7 化合物7第38-39页
        3.3.8 化合物8第39-40页
        3.3.9 化合物9第40-41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41-43页
    4.1 结论第41页
    4.2 课题展望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致谢第47-48页
附录第48-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添加剂对铅酸电池负极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纳米碳/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