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不足 | 第17-18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公共治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 | 第18-24页 |
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内涵 | 第18-20页 |
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内涵 | 第20-24页 |
(二) 公共治理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24-28页 |
1. 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5-28页 |
二、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8页 |
(一) 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 第28-33页 |
1. 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 | 第28-29页 |
2. 公共利益问题成为关注点 | 第29-31页 |
3. 公民从众行为严重 | 第31-32页 |
4. 挑战政府公信力 | 第32-33页 |
(二) 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现状 | 第33-35页 |
1. 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欠缺 | 第33-34页 |
2. 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方式不合理 | 第34-35页 |
3. 政府缺乏舆情意识 | 第35页 |
4. 政府缺乏有效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机制 | 第35页 |
(三) 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1. 政府反应滞后 | 第36页 |
2. 政府信息透明性低 | 第36-37页 |
3. 政府公信力下降 | 第37-38页 |
三、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5页 |
(一) 政府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 第38-39页 |
1. 网络规范与制度还不完善 | 第38页 |
2. 政府与公民之间缺少沟通 | 第38-39页 |
3. 政府缺乏完善的预防和应急机制 | 第39页 |
(二) 媒体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 第39-41页 |
1. 媒体缺乏恰当的舆论引导 | 第39-40页 |
2. 媒体缺乏高度责任感 | 第40-41页 |
3. 媒体功能发挥不充分 | 第41页 |
(三) 公民参与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 第41-44页 |
1. 公民缺乏足够的理性判断 | 第41-42页 |
2. 公民参与质量有待提高 | 第42-43页 |
3. 公民的盲从行为严重 | 第43页 |
4. 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43-44页 |
(四) 非政府组织有待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 第44-45页 |
四、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 | 第45-51页 |
(一) 政府的治理对策 | 第45-47页 |
1. 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 | 第45-46页 |
2. 加强政府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 第46页 |
3. 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二) 媒体参与治理的对策 | 第47-48页 |
1.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 第47页 |
2. 发挥重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 | 第47页 |
3. 加强媒体的监督功能 | 第47-48页 |
(三) 公民参与治理的对策 | 第48-49页 |
1. 加强公民的自律意识和道德建设 | 第48-49页 |
2. 培养公民自主监督意识 | 第49页 |
(四) 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对策 | 第49-51页 |
1. 引导舆论走向 | 第49-50页 |
2. 承担协调与治理的角色 | 第50页 |
3. 发挥监督功能确保公民利益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