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女性的乌托邦追寻--陈若曦小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陈若曦及其创作历程 | 第8-9页 |
第二节 两岸陈若曦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4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空间及理路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现代知识女性的乡土情结 | 第18-30页 |
第一节 知识女性的乡土回望 | 第18-22页 |
第二节 现代视域下的女性乡土想象 | 第22-25页 |
第三节 批判主体的困境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创伤记忆——红色乌托邦的生命践履 | 第30-44页 |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对话 | 第31-35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苦痛挣扎 | 第35-40页 |
第三节 荒诞现实中的人情百态 | 第40-44页 |
第三章 边缘书写——流亡的知识分子 | 第44-58页 |
第一节 自我放逐、情牵三地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像 | 第47-51页 |
第三节 寻找女性自主的乌托邦 | 第51-58页 |
第四章 归去来——知识女性的再出发 | 第58-70页 |
第一节 寻找桃花源 | 第59-65页 |
第二节 打造桃花源 | 第65-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