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冰川前缘植物演替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植物演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15页 |
1.2.3 植物演替中优势物种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生态学研究 | 第16-17页 |
1.3 科学问题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1 地理区位特征 | 第20-21页 |
2.1.2 气候概况 | 第21页 |
2.1.3 土壤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2.1.4 植被分布特征 | 第22-24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4-27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24-26页 |
2.2.2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6页 |
2.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6-2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2.3.1 演替阶段划分及散布机理的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3.2 植物演替中优势种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 第30页 |
2.3.3 植物演替与土壤养分关系 | 第30-31页 |
2.3.4 植物演替规律与冰川变化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第三章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区系特征 | 第31-39页 |
3.1 种类统计与生活型特征 | 第31-32页 |
3.2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区系特征 | 第32-36页 |
3.3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特有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演替阶段的划分及散布机理研究 | 第39-61页 |
4.1 演替阶段划分及演替趋势分析 | 第39-48页 |
4.1.1 演替阶段的划分 | 第39-45页 |
4.1.2 演替趋势分析 | 第45-48页 |
4.2 植物演替中群落的数量特征 | 第48-55页 |
4.2.1 演替中群落多度、盖度、高度和生物量的变化 | 第48-52页 |
4.2.3 群落演替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52-55页 |
4.3 植物演替中主要物种散布机理分析 | 第55-61页 |
4.3.1 植物演替中优势种和常见种散布机理的变化 | 第55-59页 |
4.3.2 植物演替中优势种和常见种散布机理变化的解释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演替中优势种碳同位素和C、N含量变化特征 | 第61-81页 |
5.1 冰川前缘各演替系列优势种δ~(13)C值的差异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 | 第61-69页 |
5.1.1 各演替系列优势种δ~(13)C值的差异 | 第61-62页 |
5.1.2 优势种δ~(13)C值随演替时间的变化 | 第62-63页 |
5.1.3 优势种δ~(13)C值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 | 第63-69页 |
5.2 优势种的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 第69-81页 |
5.2.1 各演替系列优势植物养分含量的差异 | 第69页 |
5.2.2 优势种元素含量随演替时间的变化 | 第69-72页 |
5.2.3 优势种养分含量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 | 第72-81页 |
第六章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演替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81-85页 |
6.1 植物演替中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变化 | 第81-83页 |
6.2 植物群落的DCCA排序与土壤养分 | 第83-85页 |
6.2.1 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 | 第83-84页 |
6.2.2 植物群落性质与土壤总有机碳 | 第84-85页 |
第七章 玉龙雪山冰川前缘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与冰川变化关系初步研究 | 第85-95页 |
7.1 冰川前缘植物演替过程与规律分析 | 第85-94页 |
7.1.1 各演替系列植物群落因子得分模型分析结果 | 第85-89页 |
7.1.2 冰川前缘植物演替过程 | 第89-92页 |
7.1.3 植物演替中植被类型变化规律及其解释 | 第92-94页 |
7.2 冰川前缘植物演替与冰川变化关系 | 第94-9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5-97页 |
8.2 创新点 | 第97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