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同步研究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混沌同步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混沌保密通信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组成 | 第14-16页 |
第2章 混沌理论和保密通信概述 | 第16-28页 |
2.1 混沌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8页 |
2.2 沌的定义 | 第18-20页 |
2.3 混沌的基本性质 | 第20-21页 |
2.4 混沌同步 | 第21-24页 |
2.4.1 混沌同步的定义 | 第21页 |
2.4.2 混沌同步的分类 | 第21-22页 |
2.4.3 几类典型的混沌同步方法 | 第22-24页 |
2.4.4 其他同步方法简介 | 第24页 |
2.5 混沌保密通信方法 | 第24-26页 |
2.5.1 混沌掩盖技术 | 第25页 |
2.5.2 混沌参数调制技术 | 第25页 |
2.5.3 混沌键控技术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混沌同步的实现 | 第28-54页 |
3.1 Lyapunov指数与稳定性理论 | 第28-29页 |
3.2 几种主要的系统混沌模型 | 第29-31页 |
3.2.1 Lorenz系统 | 第29页 |
3.2.2 Chen系统 | 第29-30页 |
3.2.3 Lu系统 | 第30-31页 |
3.2.4 统一混沌系统 | 第31页 |
3.3 统一混沌系统的线性反馈同步 | 第31-37页 |
3.3.1 问题描述 | 第31页 |
3.3.2 控制器设计 | 第31-32页 |
3.3.3 同步证明 | 第32-34页 |
3.3.4 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3.4 Lorenz超混沌系统的一种反同步方法 | 第37-44页 |
3.4.1 反同步的定义 | 第37页 |
3.4.2 基于Lorenz系统的超混沌系统模型 | 第37-38页 |
3.4.3 问题描述 | 第38-40页 |
3.4.4 反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 第40-41页 |
3.4.5 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3.5 Lorenz超混沌系统的混合同步 | 第44-53页 |
3.5.1 混合混合同步的定义 | 第44-45页 |
3.5.2 超混沌系统模型 | 第45页 |
3.5.3 问题描述 | 第45-48页 |
3.5.4 超混沌系统混合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 第48-49页 |
3.5.5 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49-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基于超混沌同步的保密通信方案 | 第54-66页 |
4.1 超混沌系统的背景介绍 | 第54-56页 |
4.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同步方法 | 第56页 |
4.3 超混沌系统同步的数值仿真 | 第56-59页 |
4.4 基于状态观测器同步的保密通信方案 | 第59-61页 |
4.5 混沌保密通信方案的数值仿真 | 第61-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基于混沌同步的文本信息加密方案 | 第66-72页 |
5.1 基于混沌同步的混沌加密概述 | 第66页 |
5.2 加密方案背景介绍 | 第66-67页 |
5.3 基于混沌同步的文本信息加密方案 | 第67-71页 |
5.3.1 方案描述 | 第67-68页 |
5.3.2 加密方案的数值仿真结果 | 第68-70页 |
5.3.3 加密方案的性能分析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