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2,4-二硝基甲苯的性质、来源、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 | 第11-18页 |
1.1.1 2,4-DNT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1.2 2,4-DNT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3 2,4-DNT的处理方法 | 第12-17页 |
1.1.4 生物处理2,4-DNT的代谢途径 | 第17-18页 |
1.2 二甲戊乐灵的性质、来源、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 | 第18-21页 |
1.2.1 二甲戊乐灵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1.2.2 二甲戊乐灵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8-19页 |
1.2.3 二甲戊乐灵的处理现状 | 第19-21页 |
1.3 Shewanella菌属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S.marisflavi EP1厌氧转化2,4-二硝基甲苯的研究 | 第24-45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3.1 储备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3.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27页 |
2.3.3 S.marisflavi EP1的培养 | 第27-28页 |
2.3.4 梯度稀释平板计数法 | 第28页 |
2.3.5 2,4-DNT的浓度对S.marisflavi EP1厌氧生长的影响实验 | 第28页 |
2.3.6 S.marisflavi EP1对2,4-DNT的生物转化及中间产物分析实验 | 第28页 |
2.3.7 S.marisflavi EP1的生物转化实验 | 第28-29页 |
2.3.8 环境因素对EP1还原2,4-DNT的影响实验 | 第29-30页 |
2.3.9 核黄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影响实验 | 第30页 |
2.3.10 Cu~(2+)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影响实验 | 第30页 |
2.3.11 双香豆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影响实验 | 第30页 |
2.3.12 甲吡酮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影响实验 | 第30-31页 |
2.3.13 化学分析 | 第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2.4.2 2,4-DNT作为唯一的电子受体S.marisflavi EP1生长状况 | 第32-33页 |
2.4.3 2,4-DNT的生物转化 | 第33-34页 |
2.4.4 2,4-DNT的还原产物及途径分析 | 第34-36页 |
2.4.5 2,4-DNT初始浓度对还原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6 温度对EP1还原2,4-DNT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7 pH对EP1还原2,4-DNT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8 盐度对EP1还原2,4-DNT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9 核黄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促进作用 | 第40-41页 |
2.4.10 Cu~(2+)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抑制作用 | 第41页 |
2.4.11 双香豆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抑制作用 | 第41-43页 |
2.4.12 甲吡酮对S.marisflavi EP1还原2,4-DNT的抑制作用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研究 | 第45-62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46-47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3.1 储备液的制备 | 第47页 |
3.3.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7-48页 |
3.3.3 S.marisflavi EP1的培养 | 第48页 |
3.3.4 梯度稀释平板计数法 | 第48-49页 |
3.3.5 二甲戊乐灵的浓度对S.marisflavi EP1厌氧生长的影响实验 | 第49页 |
3.3.6 S.marisflavi EP1的生物转化实验 | 第49页 |
3.3.7 环境因素对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实验 | 第49-50页 |
3.3.8 核黄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实验 | 第50页 |
3.3.9 Cu~(2+)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实验 | 第50页 |
3.3.10 双香豆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实验 | 第50-51页 |
3.3.11 甲吡酮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实验 | 第51页 |
3.3.12 化学分析 | 第5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3.4.1 二甲戊乐灵标线的绘制 | 第51-52页 |
3.4.2 二甲戊乐灵作为唯一的电子受体S.marisflavi EP1生长状况 | 第52-53页 |
3.4.3 二甲戊乐灵的生物转化 | 第53-54页 |
3.4.4 温度对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5 pH对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6 盐度对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影响 | 第56页 |
3.4.7 核黄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促进作用 | 第56-57页 |
3.4.8 Cu~(2+)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抑制作用 | 第57-58页 |
3.4.9 双香豆素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抑制作用 | 第58-60页 |
3.4.10 甲毗酮对S.marisflavi EP1还原二甲戊乐灵的抑制作用 | 第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4.1 结论 | 第62页 |
4.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图表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