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汽车悬架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2.1 悬架运动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悬架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悬架运动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 非独立悬架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悬架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 | 第21-31页 |
2.1 悬架概述 | 第21-22页 |
2.2 悬架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 | 第22-28页 |
2.2.1 车轮前束角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2 车轮外倾角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主销后倾角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4 主销内倾角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5 轮距和轴距的变化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6 悬架侧倾中心高度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 悬架运动学特性仿真内容 | 第28-30页 |
2.3.1 左右车轮跳动引起的悬架特性变化的仿真分析 | 第28-29页 |
2.3.2 外加载荷引起的悬架特性变化的仿真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非独立后悬架运动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31-47页 |
3.1 非独立后悬架结构特点 | 第31页 |
3.2 非独立后悬架的运动学模型建立 | 第31-37页 |
3.2.1 ADAMS/CAR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3.2.2 非独立后悬架模板的开发 | 第32-37页 |
3.2.3 非独立后悬架的ADAMS/Car模型 | 第37页 |
3.3 非独立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37-46页 |
3.3.1 左右车轮平行跳动橡胶衬套对悬架运动学性能影响 | 第37-42页 |
3.3.2 车轮反向跳动橡胶衬套对悬架运动学性能影响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非独立后悬架运动学性能优化与仿真分析 | 第47-56页 |
4.1 ADAMS/Insight软件简介 | 第47-48页 |
4.2 非独立后悬架试验设计 | 第48-51页 |
4.2.1 选取优化目标和变量 | 第48-49页 |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3 非独立后悬架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 | 第51-55页 |
4.3.1 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 第51-52页 |
4.3.2 非独立后悬架的优化设计 | 第52-53页 |
4.3.3 优化前后悬架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非独立后悬架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56-76页 |
5.1 非独立后悬架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6-62页 |
5.1.1 非独立后悬架三维几何模型 | 第56-57页 |
5.1.2 非独立后悬架ADAMS三维实体模型 | 第57-58页 |
5.1.3 轮胎模型 | 第58-59页 |
5.1.4 悬架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 第59-62页 |
5.2 非独立后悬架动力学分析 | 第62-74页 |
5.2.1 悬架时域响应分析结果 | 第62-66页 |
5.2.2 悬架频域响应分析结果 | 第66-72页 |
5.2.3 衬套刚度变化对悬架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