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正常值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语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1.2 测试仪器与方法 | 第14-16页 |
| 1.2.1 oVEMP测试 | 第15页 |
| 1.2.2 cVEMP测试 | 第15-16页 |
| 1.3 波形辨认与观察方法 | 第16-17页 |
| 1.3.1 波形标记 | 第16页 |
| 1.3.2 波形参数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 二、结果 | 第18-29页 |
| 2.1 oVEMP参数值 | 第18-19页 |
| 2.2 cVEMP参数值 | 第19-20页 |
| 2.3 oVEMP与cVEMP引出率差异 | 第20-21页 |
| 2.4 oVEMP与cVEMP反应阈值差异 | 第21-22页 |
| 2.5 VEMP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22-29页 |
| 2.5.1 年龄 | 第22页 |
| 2.5.2 性别 | 第22-24页 |
| 2.5.3 左右侧别 | 第24-27页 |
| 2.5.4 刺激模式 | 第27-29页 |
| 三、临床应用 | 第29-34页 |
| 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 第29-30页 |
| 3.2 梅尼埃病(MD) | 第30-31页 |
| 3.3 突发性耳聋 | 第31-32页 |
| 3.4 前庭神经炎 | 第32-34页 |
| 四、讨论 | 第34-38页 |
| 五、结论 | 第38-39页 |
| 六、展望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47页 |
| 综述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第47-60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