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10-13页 |
1.1.1 中国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 | 第10页 |
1.1.2 民航安全水平现状 | 第10-11页 |
1.1.3 人为差错是导致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步骤及流程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驾驶舱人的失误和驾驶行为可靠性 | 第18-30页 |
2.1 人的失误概述 | 第18-19页 |
2.1.1 人的失误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2 飞行中人的失误概念 | 第19页 |
2.2 人为差错性质及特点 | 第19-21页 |
2.2.1 人为差错的性质 | 第19-20页 |
2.2.2 飞行中人为差错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 驾驶舱人为差错的分类 | 第21-24页 |
2.3.1 SHEL模型 | 第21-22页 |
2.3.2 飞行事故人的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 | 第22-24页 |
2.4 驾驶舱人为差错的预防和检测 | 第24-30页 |
2.4.1 驾驶舱差错管理 | 第24-25页 |
2.4.2 差错检测和识别的机理 | 第25-27页 |
2.4.3 差错检测和辨识中的认知策略 | 第27-29页 |
2.4.4 差错管理训练的讨论与应用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人的可靠性与飞行员驾驶行为可靠性 | 第30-44页 |
3.1 人的可靠性分析 | 第30页 |
3.2 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30-37页 |
3.2.1 人的失误率预测技术(THERP) | 第30-32页 |
3.2.2 人的认知可靠性模型(HCR) | 第32-33页 |
3.2.3 人误评估与减少技术(HEART) | 第33-34页 |
3.2.4 估计人决策失误方法(INTENT) | 第34页 |
3.2.5 人误分析技术(ATHEANA) | 第34-36页 |
3.2.6 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 | 第36页 |
3.2.7 人的可靠性评价方法总结 | 第36-37页 |
3.3 飞行员“感知-决策-行为”信息模型 | 第37-40页 |
3.3.1 飞行员获取信息途径 | 第37-38页 |
3.3.2 飞行员的决策行为过程 | 第38-40页 |
3.4 驾驶行为可靠性模型 | 第40-42页 |
3.4.1 飞行员操纵行为三阶段 | 第40-41页 |
3.4.2 基于复杂性的驾驶行为模型 | 第41-42页 |
3.5 基于相关性的驾驶舱飞行员驾驶行为可靠性模型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飞行员行为影响因子 | 第44-49页 |
4.1 人的内在弱点与绩效形成因子 | 第44-46页 |
4.1.1 人机系统中人的内在弱点 | 第44-45页 |
4.1.2 绩效形成因子 | 第45-46页 |
4.2 人的行为影响因子 | 第46-47页 |
4.3 驾驶舱主要行为影响因子的确定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飞行员驾驶行为可靠性分析和模型应用 | 第49-59页 |
5.1 飞行员操作可靠性模型相关参数 | 第49-51页 |
5.2 输入变量的测量方法及参数确定 | 第51-54页 |
5.2.1 对于驾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失效概率的确定 | 第51页 |
5.2.2 飞行员感知、判断决策阶段可靠性 | 第51-52页 |
5.2.3 飞行动作阶段可靠性 | 第52-53页 |
5.2.4 飞行员自我纠错能力参数的确定 | 第53页 |
5.2.5 感知、决策、动作差错状态恢复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53-54页 |
5.3 飞行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定量 | 第54-55页 |
5.4 飞行员驾驶舱行为可靠度计算公式 | 第55-56页 |
5.5 实际应用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研究工作与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6.1.1 研究工作 | 第59页 |
6.1.2 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