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语音增强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低信噪比场景下语音增强算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7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语音增强基本理论 | 第17-30页 |
2.1 语音产生机理及其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2.1.1 语音产生机理 | 第17-18页 |
2.1.2 语音产生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 语音及人耳感知特性 | 第19-21页 |
2.2.1 语音特性 | 第19-20页 |
2.2.2 人耳感知特性 | 第20-21页 |
2.3 噪声特性及分类 | 第21页 |
2.4 语音的短时预处理 | 第21-23页 |
2.5 语音增强算法概述 | 第23-24页 |
2.5.1 参数方法 | 第23页 |
2.5.2 非参数方法 | 第23-24页 |
2.5.3 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 | 第24页 |
2.5.4 其它方法 | 第24页 |
2.6 语音增强算法性能评估 | 第24-29页 |
2.6.1 主观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2.6.2 客观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6.3 时域波形图及语谱图分析 | 第27-29页 |
2.7 实验仿真数据 | 第2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低信噪比场景下改进的LSA-MMSE算法研究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LSA-MMSE算法原理 | 第30-32页 |
3.3 改进的LSA-MMSE语音增强算法 | 第32-37页 |
3.3.1 先验信噪比修正 | 第33-34页 |
3.3.2 增益函数调整 | 第34页 |
3.3.3 幅度谱约束 | 第34-37页 |
3.3.4 改进算法实施步骤 | 第37页 |
3.4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低信噪比场景下改进的信号子空间算法研究 | 第44-6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基于信号子空间的语音增强算法 | 第44-52页 |
4.2.1 信号子空间语音增强算法原理 | 第44-46页 |
4.2.2 白噪声下的时域约束估计器 | 第46-48页 |
4.2.3 白噪声下的频域约束估计器 | 第48-49页 |
4.2.4 有色噪声下的广义特征值分解算法 | 第49-52页 |
4.3 改进的信号子空间语音增强算法 | 第52-55页 |
4.3.1 信号子空间优化 | 第52-53页 |
4.3.2 基于共享正弦多窗谱的协方差估计 | 第53-54页 |
4.3.3 维纳滤波函数的引入 | 第54页 |
4.3.4 改进算法实施步骤 | 第54-55页 |
4.4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图 | 第72-73页 |
附表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