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1.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主要概念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1 主要概念 | 第15-16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广西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概述 | 第18-25页 |
2.1 我国高速公路及服务区的建设历程 | 第18页 |
2.2 广西高速公路及服务区建设历程 | 第18-20页 |
2.2.1 广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开端 | 第18-19页 |
2.2.2 广西高速公路建设的新阶段 | 第19页 |
2.2.3 G72泉南高速公路柳州至南宁段及服务区现状 | 第19-20页 |
2.3 G72宾阳服务区功能规划 | 第20-24页 |
2.3.1 G72柳州—南宁段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2.3.2 G72柳州—南宁段服务区的功能定位 | 第20-21页 |
2.3.3 G72宾阳服务区功能定位 | 第21-23页 |
2.3.4 G72宾阳服务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性质 | 第25-31页 |
3.1 服务区的性质 | 第25-27页 |
3.1.1 服务区功能与性质的关系—在实际中的讨论 | 第25页 |
3.1.2 服务区性质的两重性 | 第25-26页 |
3.1.3 确定服务区性质的依据 | 第26-27页 |
3.2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性质定位 | 第27-28页 |
3.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性质问题的核心 | 第27-28页 |
3.2.2 对服务区性质的认识过程 | 第28页 |
3.3 高速公路服务区性质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消极后果 | 第28-30页 |
3.3.1 服务区性质由公路的性质决定 | 第28-29页 |
3.3.2 服务区的产权 | 第29-30页 |
3.3.3 服务区性质认识上的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 第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服务区的基本功能 | 第31-42页 |
4.1 服务区基本功能概述 | 第31-34页 |
4.1.1 服务区基本功能的概念 | 第31页 |
4.1.2 目前我国服务区基本功能发挥的现状 | 第31-32页 |
4.1.3 制约服务区基本功能发挥的因素 | 第32-34页 |
4.2 服务区基本功能定位 | 第34-35页 |
4.2.1 服务区的基本功能属于公益性 | 第34页 |
4.2.2 公益性功能的性质及特点 | 第34-35页 |
4.2.3 公益性功能的提供范围 | 第35页 |
4.3 如何发挥好服务区的基本功能 | 第35-37页 |
4.3.1 以商业性功能的扩大带动公益性功能的改进 | 第35-36页 |
4.3.2 发挥服务区基本功能面临的困难 | 第36页 |
4.3.3 保证基本需求满足的基本功能服务 | 第36-37页 |
4.4 境外服务区功能的借鉴 | 第37-41页 |
4.4.1 美国服务区的功能 | 第37-38页 |
4.4.2 日本服务区的功能 | 第38-40页 |
4.4.3 台湾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 | 第40-41页 |
4.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服务区的功能拓展研究 | 第42-52页 |
5.1 服务区功能拓展的必要性 | 第42-44页 |
5.1.1 服务区功能拓展的概念和范围 | 第42-43页 |
5.1.2 服务区功能拓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43页 |
5.1.3 服务区功能拓展现状 | 第43-44页 |
5.2 积极拓展服务区功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 第44-47页 |
5.2.1 拓展功能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意义 | 第44-45页 |
5.2.2 拓展服务开展中存在的困难 | 第45-46页 |
5.2.3 开展拓展服务要注意的问题 | 第46-47页 |
5.3 服务区与大数据和互联网+ | 第47-51页 |
5.3.1 互联网+与大数据 | 第47-48页 |
5.3.2 互联网+带给服务区的机遇与挑战 | 第48-50页 |
5.3.3 服务区如何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 | 第50-51页 |
5.4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