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及主要观点 | 第10-16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及主要观点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9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1.5 研究思路与资料收集 | 第21-23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页 |
2 基督教发展现状 | 第23-39页 |
2.1 调查点基本概况 | 第23-26页 |
2.1.1 调查点地理概貌 | 第23-24页 |
2.1.2 调查点信仰传统 | 第24-26页 |
2.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 第26-32页 |
2.2.1 基督教徒访谈个案情况汇总 | 第26-29页 |
2.2.2 民间信徒样本基本情况汇总 | 第29-32页 |
2.3 基督教在当地的发展历程 | 第32-39页 |
2.3.1 河西走廊的“来宾“——基督教初传天水 | 第32-33页 |
2.3.2 以亲属化网络为纽带——基督教导入L村 | 第33-36页 |
2.3.3 个体化动机的扩充——基督教的蔓延 | 第36-38页 |
2.3.4 以稳定家庭为目的的皈信——基督教的内生 | 第38-39页 |
2.3.5 总结 | 第39页 |
3 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共处的实证分析 | 第39-57页 |
3.1 非教徒眼中的基督教 | 第39-50页 |
3.1.1 多神信仰传统催生包容性态度 | 第39-44页 |
3.1.2“教”、“徒”分离的双重审视 | 第44-46页 |
3.1.3 影响民间信徒参与基督教活动的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3.1.4 从民间信徒视角预测基督教发展态势 | 第48-50页 |
3.2 基督教自身的存在形态 | 第50-56页 |
3.2.1 抽象教义与具体仪式的双重呈现 | 第50-52页 |
3.2.2 心理认同与行为实践的差异 | 第52-55页 |
3.2.3 基督教在博弈格局中力量失衡 | 第55-56页 |
3.3 结论 | 第56-57页 |
4 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契合 | 第57-65页 |
4.1 相似的信仰动机——对现实苦难的申辩 | 第57-58页 |
4.2 相似的伦理准则——对日常生活的回归 | 第58-62页 |
4.2.1 伦理主导信仰的交往模式 | 第58-61页 |
4.2.2 关系取向的信仰逻辑 | 第61-62页 |
4.3 相似的彼岸理想——对灵魂的交代 | 第62-65页 |
4.3.1 两者的原始差别 | 第62-64页 |
4.3.2 两者在当地民间的调和 | 第64-65页 |
5.结论与建议 | 第65-71页 |
5.1 结论 | 第65-67页 |
5.1.1 化洋入土——基督教本土化的可能性 | 第65-66页 |
5.1.2 生命的欢歌——基督教本土化的建设性 | 第66页 |
5.1.3 宗教史上的过客——基督教本土化的发展性 | 第66-67页 |
5.1.4 多样性与独立性共存——基督教本土化的现实性 | 第67页 |
5.2 建议 | 第67-69页 |
5.2.1 民族文化层面——用文化自信涵化“外宾” | 第67-68页 |
5.2.2 基层政府组织——积极引导、互利共存 | 第68页 |
5.2.3 教会方面——发扬基督教的社会功能 | 第68-69页 |
5.2.4 民间信徒方面——既要包容又要尊重 | 第69页 |
5.3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69-70页 |
5.4 后记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一 | 第76-79页 |
附录二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