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热林钼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钼铜分离机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及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2页 |
1.4.2 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9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3-15页 |
2.1.1 第四系 | 第13页 |
2.1.2 三叠系 | 第13-15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15-16页 |
2.2.1 褶皱 | 第15-16页 |
2.2.2 断裂 | 第16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16-18页 |
2.3.1 侵入岩 | 第16-17页 |
2.3.2 火山岩 | 第17-18页 |
2.4 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 第18页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8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18-19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9-32页 |
3.1 矿区地质 | 第19-22页 |
3.1.1 地层 | 第19-20页 |
3.1.2 构造 | 第20-21页 |
3.1.3 岩浆岩 | 第21-22页 |
3.2 矿体特征 | 第22-25页 |
3.3 矿石特征 | 第25页 |
3.3.1 矿石类型 | 第25页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25页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25-27页 |
3.4.1 变质作用 | 第26页 |
3.4.2 斑岩蚀变作用 | 第26-27页 |
3.5 成矿期次和阶段划分 | 第27-32页 |
3.5.1 硅酸盐-氧化物阶段 | 第27页 |
3.5.2 石英-辉钼矿阶段 | 第27-29页 |
3.5.3 石英-黄铜矿阶段 | 第29-30页 |
3.5.4 碳酸盐岩阶段 | 第30-32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第32-43页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4.1.1 样品采集及分布 | 第32-33页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原理和方法 | 第33页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33-37页 |
4.2.1 寄主矿物 | 第33-34页 |
4.2.2 流体包裹体的形状、大小、颜色 | 第34页 |
4.2.3 流体包裹体的丰度与分布 | 第34页 |
4.2.4 流体包裹体的相态组成与分类 | 第34-37页 |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37-41页 |
4.3.1 均一温度 | 第37页 |
4.3.2 盐度 | 第37-41页 |
4.3.3 密度 | 第41页 |
4.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测试分析 | 第41-43页 |
第5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43-46页 |
5.1 稳定同位素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 | 第43-44页 |
5.2 氢氧同位素 | 第44-46页 |
第6章 成矿流体演化与钼铜分离机制 | 第46-51页 |
6.1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第46-47页 |
6.2 金属钼和铜的分离沉淀机制(矿床成因机制) | 第47-51页 |
6.2.1 硫含量及来源 | 第47-48页 |
6.2.2 氧化还原环境和pH变化 | 第48-49页 |
6.2.3 温度 | 第49-50页 |
6.2.4 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 | 第50-5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