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平洛阳铁矿“三位一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0页 |
2.0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5-16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6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16-18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18-19页 |
2.4 区域矿产资源 | 第19-20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0-28页 |
3.1 矿区地质 | 第20-24页 |
3.1.1 矿区地层 | 第20-22页 |
3.1.2 矿区构造 | 第22-23页 |
3.1.3 矿区岩浆岩 | 第23-24页 |
3.2 矿床特征 | 第24-28页 |
3.2.1 矿体特征 | 第24-25页 |
3.2.2 矿石组成及结构、构造 | 第25-26页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第26-28页 |
第4章 成矿地质体特征 | 第28-48页 |
4.1 花岗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 | 第28-31页 |
4.2 岩石矿物学特征 | 第31-32页 |
4.3 成岩年代学特征 | 第32-40页 |
4.3.1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4.3.2 测试结果 | 第33-40页 |
4.4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2页 |
4.4.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40-41页 |
4.4.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1页 |
4.4.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1-42页 |
4.5 讨论 | 第42-48页 |
4.5.1 花岗岩侵位时代 | 第42-43页 |
4.5.2 花岗岩类型、成因和源区 | 第43-44页 |
4.5.3 花岗岩构造环境 | 第44-48页 |
第5章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 第48-55页 |
5.1 成矿构造 | 第48-53页 |
5.1.1 褶皱成矿构造 | 第48-49页 |
5.1.2 断裂成矿构造 | 第49-52页 |
5.1.3 裂隙成矿构造 | 第52-53页 |
5.2 成矿结构面 | 第53-55页 |
第6章 成矿作用特征 | 第55-66页 |
6.1 成矿作用标志 | 第55-57页 |
6.1.1 褐铁矿化带 | 第55-56页 |
6.1.2 矽卡岩化带 | 第56页 |
6.1.3 硅化带 | 第56-57页 |
6.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第57-59页 |
6.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第57页 |
6.2.2 测试结果 | 第57-59页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9-62页 |
6.4 成岩成矿时代探讨 | 第62-63页 |
6.5 成矿模式与找矿勘查模型 | 第63-6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