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2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结构特点 | 第13-15页 |
1.3.1 组合桁架桥结构形式 | 第13-14页 |
1.3.2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优点 | 第14-15页 |
1.4 实桥介绍 | 第15-18页 |
1.4.1 法国Arbois桥 | 第15-16页 |
1.4.2 日本木之川高架桥 | 第16页 |
1.4.3 日本八场桥 | 第16-17页 |
1.4.4 日本青云桥 | 第17页 |
1.4.5 中国江山桥 | 第17-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的基本力学性能 | 第19-51页 |
2.1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的分析模型 | 第19-21页 |
2.2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特点 | 第21-30页 |
2.2.1 抗弯性能 | 第23-25页 |
2.2.2 抗剪性能 | 第25-26页 |
2.2.3 钢桁腹杆内力 | 第26-28页 |
2.2.4 梁的变形 | 第28-30页 |
2.3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的变形计算方法 | 第30-41页 |
2.3.1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的弯曲模型 | 第30-31页 |
2.3.2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的等效梁 | 第31-32页 |
2.3.3 等效梁变形微分方程 | 第32-35页 |
2.3.4 变形计算理论公式 | 第35-38页 |
2.3.5 算例 | 第38-41页 |
2.4 结构参数对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变形理论公式的影响 | 第41-49页 |
2.4.1 跨高比 | 第41-44页 |
2.4.2 悬翼比 | 第44-45页 |
2.4.3 宽高比 | 第45-46页 |
2.4.4 腹杆截面 | 第46-48页 |
2.4.5 模型验证 | 第48-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剪滞效应 | 第51-65页 |
3.1 剪力滞的基本概念 | 第51-52页 |
3.2 横向剪滞效应 | 第52-56页 |
3.2.1 跨中集中荷载 | 第53-54页 |
3.2.2 两点对称荷载 | 第54-55页 |
3.2.3 均布荷载 | 第55-56页 |
3.3 结构体系不同时的纵向剪滞效应 | 第56-57页 |
3.4 翼缘有效宽度 | 第57-60页 |
3.5 几何参数对简支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剪滞效应的影响 | 第60-63页 |
3.5.1 跨宽比 | 第60-62页 |
3.5.2 宽高比 | 第62页 |
3.5.3 翼厚比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偏载效应 | 第65-71页 |
4.1 概述 | 第65-67页 |
4.2 有限元法计算偏载系数 | 第67-68页 |
4.2.1 加载方案 | 第67页 |
4.2.2 计算结果 | 第67-68页 |
4.3 等效腹板法计算偏载系数 | 第68-70页 |
4.3.1 等效混凝土腹板板厚 | 第68-69页 |
4.3.2 计算结果 | 第69-70页 |
4.3.3 有限元法与等效腹板法对比 | 第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1页 |
5.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