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标准模型 | 第13-21页 |
2.1 粒子物理的发展与LHC | 第13-14页 |
2.2 标准模型的建立 | 第14-15页 |
2.3 标准模型的框架 | 第15-16页 |
2.3.1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 第15页 |
2.3.2 标准模型的粒子构成 | 第15-16页 |
2.4 标准模型的基本拉氏量 | 第16-18页 |
2.5 标准模型的希格斯机制 | 第18页 |
2.6 标准模型的不足与新模型的提出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最小超对称模型 | 第21-31页 |
3.1 MSSM的构建与四个基本假设 | 第21-22页 |
3.2 最小超对称模型(MSSM)的拉氏量 | 第22-25页 |
3.3 MSSM模型中的参数 | 第25-27页 |
3.4 MSSM模型中希格斯部分 | 第27-28页 |
3.5 MSSM模型的优缺点 | 第28-31页 |
第四章 自然的NMSSM模型 | 第31-35页 |
4.1 NMSSM的超势和软破缺项 | 第31-32页 |
4.2 NMSSM的希格斯部分 | 第32-35页 |
第五章 NMSSM下e~+e~?→Zh_1 过程的研究 | 第35-41页 |
5.1 前言 | 第35-36页 |
5.2 数值与计算 | 第36-39页 |
5.3 结论 | 第39-4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A 精细调节 △_z、△_h计算方法 | 第49-61页 |
A.1 精细调节 △_z计算 | 第49-55页 |
A.2 精细调节 △_h计算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