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改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18页
第二章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基础理论第18-27页
    2.1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基本内涵第18-19页
        2.1.1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含义及类型第18-19页
        2.1.2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本质特征第19页
    2.2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形成原因第19-23页
        2.2.1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第20页
        2.2.2 交通要素的依赖破坏第20-21页
        2.2.3 政府制度的不当管理第21页
        2.2.4 设计思潮的内在影响第21-23页
    2.3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困境第23-26页
        2.3.1 城市形象淡化的窘迫第23-24页
        2.3.2 城市空间流动的消极第24-25页
        2.3.3 城市人群诉求的忽略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改造的基础理论第27-34页
    3.1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改造方向第27页
        3.1.1 优化利用第27页
        3.1.2 修复创新第27页
    3.2 改造的理论依据第27-33页
        3.2.1 建筑现象学第27-30页
        3.2.2 环境行为学第30-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改造原则第34-40页
    4.1 涵养人文性原则第34-35页
        4.1.1 历史文脉的延展第34页
        4.1.2 人性关怀的把握第34页
        4.1.3 个性文化的彰显第34-35页
    4.2 把握整体性原则第35-37页
        4.2.1 整体元素的统一第36页
        4.2.2 整体布局的规范第36页
        4.2.3 整体空间的积极第36-37页
    4.3 突显视觉性原则第37-38页
        4.3.1 视觉元素的丰富第37页
        4.3.2 视觉语言的和谐第37页
        4.3.3 视觉审美的追求第37-38页
    4.4 丰富互动性原则第38-39页
        4.4.1 人城氛围的营造第38页
        4.4.2 开放空间的参与第38页
        4.4.3 交融地带的体验第38-39页
    4.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的“四要素”改造方法建构第40-50页
    5.1 城市要素第40-43页
        5.1.1 城市河道的治理第40-41页
        5.1.2 城市新旧的关联第41页
        5.1.3 城市山水的联通第41-42页
        5.1.4 南京秦淮河滨水景观空间的改造第42-43页
    5.2 场所要素第43-44页
        5.2.1 低效场所的利用第43页
        5.2.2 连续空间的开发第43页
        5.2.3 场所精神的塑造第43-44页
        5.2.4 上海新天地广场的改造第44页
    5.3 建筑要素第44-46页
        5.3.1 建筑风格的表达第45页
        5.3.2 建筑风貌的保存第45页
        5.3.3 建筑空间的变化第45-46页
        5.3.4 法国里尔美术博物馆玻璃幕墙改造设计第46页
    5.4 绿化及小品要素第46-49页
        5.4.1 绿植的安插第47-48页
        5.4.2 水景的布置第48页
        5.4.3 小品及雕塑的点缀第48页
        5.4.4 大阪西梅田入口广场设计第48-49页
    5.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城市景观失落空间改造实例研究第50-65页
    6.1 上海苏州河景观失落空间改造背景第50-53页
        6.1.1 选地背景第50-51页
        6.1.2 失落概况第51-52页
        6.1.3 目标定位第52-53页
    6.2 实证研究一:上海苏州河沿线景观空间整体改造第53-55页
        6.2.1 承转过渡结构第54页
        6.2.2 附加补充功能第54页
        6.2.3 保留延续文化第54页
        6.2.4 改造效果及不足第54-55页
    6.3 实证研究二:上海苏州河长宁区右岸节点景观空间改造第55-63页
        6.3.1 整治城市环境第56-57页
        6.3.2 体现场所精神第57-58页
        6.3.3 整合建筑空间第58-60页
        6.3.4 穿插绿化水景第60-63页
    6.4 实证研究中的改造影响及意义第63-64页
    6.5 实证研究的启示第64页
        6.5.1 对国内城市景观失落空间回归的经验第64页
        6.5.2 对城市景观空间后续研究的启发第64页
    6.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8页
    7.1 结论第65-66页
    7.2 展望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与资料第69-73页
附录:图表索引目录第73-75页
作者简介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云存储和P2P的资料同步存储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3.0T动态增强MR乳腺背景实质强化及FFDM乳腺密度与乳腺癌风险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