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及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线路图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绿色金融理论 | 第19-21页 |
2.1.1 绿色金融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绿色金融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3 绿色金融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绿色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21-24页 |
2.2.1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21-22页 |
2.2.2 绿色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22页 |
2.2.3 绿色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内容 | 第22-24页 |
2.3 绿色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4页 |
2.3.1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 第24页 |
2.3.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绿色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3.1 绿色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1.1 银行定位 | 第25-26页 |
3.1.2 经营业绩 | 第26-27页 |
3.1.3 金融业务活动 | 第27-28页 |
3.2 绿色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第28-31页 |
3.2.1 缺乏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 第28-29页 |
3.2.2 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 第29-30页 |
3.2.3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 | 第30页 |
3.2.4 不健全的绿色金融法治文件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绿色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因素实证分析 | 第32-43页 |
4.1 层次分析法 | 第32页 |
4.2 基于AHP的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2-42页 |
4.2.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3-38页 |
4.2.2 计算各判断矩阵及其权重 | 第38-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绿色金融视角下国外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43-48页 |
5.1 绿色金融视角下德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 | 第43-44页 |
5.2 绿色金融视角下美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 | 第44页 |
5.3 绿色金融视角下波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 | 第44-46页 |
5.4 绿色金融视角下国外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启示 | 第46-47页 |
5.4.1 注重舆论导向作用 | 第46页 |
5.4.2 发挥政府协调和政策保障作用 | 第46-47页 |
5.4.3 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 第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绿色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加强绿色金融的宣传 | 第48页 |
6.2 建立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制度 | 第48页 |
6.3 建立健全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 第48-50页 |
6.3.1 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 | 第48-49页 |
6.3.2 完善绿色信贷政策的沟通机制 | 第49页 |
6.3.3 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 | 第49-50页 |
6.3.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第50页 |
6.3.5 注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 第5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7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