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疲劳及断裂 | 第11-12页 |
1.2.2 水损害 | 第12-14页 |
1.2.3 高温车辙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旧料分析和不同RAP料掺量热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 第16-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24页 |
2.1.1 旧料分析 | 第16-19页 |
2.1.2 旧料回收沥青性能分析及再生剂合理掺量的确定 | 第19-23页 |
2.1.3 SBS改性沥青 | 第23-24页 |
2.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4-28页 |
2.2.1 矿料级配 | 第24-26页 |
2.2.2 最佳油石比确定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SCB试验的单级等幅荷载下热再生混合料疲劳断裂性能研究 | 第29-64页 |
3.1 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方法选取 | 第29-34页 |
3.1.1 间接拉伸试验 | 第29-31页 |
3.1.2 直接拉伸试验 | 第31页 |
3.1.3 小梁弯曲试验 | 第31-33页 |
3.1.4 半圆弯曲试验 | 第33-34页 |
3.2 沥青混合料疲劳行为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3.2.1 传统疲劳理论方法 | 第34页 |
3.2.2 力学法 | 第34-36页 |
3.2.3 能量法 | 第36页 |
3.3 半圆弯曲试验参数确定 | 第36-40页 |
3.4 试件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 | 第40-41页 |
3.4.1 沥青 | 第40页 |
3.4.2 试件的制备及切割 | 第40-41页 |
3.5 单级荷载下的疲劳试验 | 第41-46页 |
3.5.1 试验参数的选择 | 第41-42页 |
3.5.2 裂纹观测系统及图像处理 | 第42-46页 |
3.5.3 裂纹长度测量方法 | 第46页 |
3.6 单级荷载下的疲劳性能分析 | 第46-63页 |
3.6.1 传统疲劳理论方法下的疲劳寿命方程分析 | 第46-48页 |
3.6.2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再生料裂纹扩展分析 | 第48-55页 |
3.6.3 基于能量原理的疲劳性能研究 | 第55-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基于SCB试验的多级等幅荷载下热再生混合料累积损伤与疲劳寿命研究 | 第64-82页 |
4.1 沥青混合料疲劳累积损伤研究 | 第64-66页 |
4.1.1 疲劳累积机理 | 第64-65页 |
4.1.2 累积损伤理论 | 第65-66页 |
4.2 多级荷载疲劳试验 | 第66-70页 |
4.2.1 疲劳荷载及加载方案设计 | 第66-68页 |
4.2.2 试验规定及安排 | 第68-70页 |
4.3 多级荷载下的疲劳损伤与寿命分析 | 第70-81页 |
4.3.1 两级荷载简单加载疲劳损伤与寿命分析 | 第70-74页 |
4.3.2 两级荷载循环加载疲劳损伤与寿命分析 | 第74-77页 |
4.3.3 三级荷载加载疲劳损伤与寿命分析 | 第77-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基于水温共同作用下的热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 | 第82-100页 |
5.1 水稳定性能试验方法选取 | 第82-83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83-84页 |
5.3 间接拉伸试验(IDT)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5.4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5.4.1 动态模量主曲线分析 | 第87-89页 |
5.4.2 多次冻融循环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5.5 动态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95页 |
5.6 -10℃半圆劈裂试验结果分析 | 第95-9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