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6-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第一部分 致弱水泡性口炎病毒突变体的拯救 | 第25-40页 |
1 前言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3 结果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二部分 水泡性口炎病毒对恶性黑色素瘤杀伤作用(体外实验) | 第40-63页 |
1 前言 | 第40-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8页 |
3 结果 | 第48-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三部分 水泡性口炎病毒对恶性黑色素瘤杀伤作用 | 第63-76页 |
1 前言 | 第63-6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4-68页 |
2.1 材料 | 第64-65页 |
2.2 方法 | 第65-67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67-68页 |
3 结果 | 第68-72页 |
4 讨论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77-78页 |
本研究主要结果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综述 脉络膜黑色素瘤治疗及新进展 | 第8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