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1.2.1 盾构机选型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端头加固与进出洞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混合地层盾构机选型技术研究 | 第11-16页 |
2.1 盾构机选择目的 | 第11页 |
2.2 武汉地区工程地质概况 | 第11页 |
2.3 对盾构选型的要求 | 第11-13页 |
2.3.1 盾构机的机型选择 | 第11-12页 |
2.3.2 地层的渗透系数适应性比选 | 第12页 |
2.3.3 地层的颗粒级配适应性比选 | 第12-13页 |
2.3.4 根据地下承压水进行选型 | 第13页 |
2.4 刀盘的选择 | 第13-14页 |
2.5 实例与难点 | 第14-15页 |
2.5.1 应用实例 | 第14页 |
2.5.2 遇到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 第14-15页 |
2.6 小结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混合地层盾构端头加固及进出洞施工技术研究 | 第16-33页 |
3.1 盾构进出洞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3.2 进出洞段地质、环境、设计条件评价 | 第16-19页 |
3.2.1 针对性地质条件评价 | 第16-17页 |
3.2.2 环境条件评价 | 第17-18页 |
3.2.3 设计条件评价 | 第18-19页 |
3.3 端头加固的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 | 第19-21页 |
3.3.1 端头加固工艺的选择 | 第19页 |
3.3.2 端头加固范围检算与分析 | 第19-21页 |
3.4 整体稳定验算 | 第21-22页 |
3.5 加固区功能性分析 | 第22-26页 |
3.5.1 纵向加固长度的确定 | 第22页 |
3.5.2 横向、竖向加固长度的确定 | 第22-23页 |
3.5.3 加固方案优化 | 第23-25页 |
3.5.4 施工关键控制及实施效果 | 第25-26页 |
3.6 构进出洞关键技术 | 第26-32页 |
3.6.1 端头加固及降水效果检验与评价 | 第26-27页 |
3.6.2 洞门密封措施 | 第27-30页 |
3.6.3 洞门注浆 | 第30-31页 |
3.6.4 进出洞盾尾止水措施 | 第31-32页 |
3.7 总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混合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推进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第33-41页 |
4.1 平推技术研究的目的 | 第33页 |
4.2 混合地层盾构施工重难点分析 | 第33-34页 |
4.2.1 地层岩土性能概述 | 第33页 |
4.2.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33-34页 |
4.3 工程实例 | 第34-35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34页 |
4.3.2 工程地质 | 第34-35页 |
4.4 金汉区间隧道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相应施工技术措施 | 第35-40页 |
4.4.1 盾构穿越重要建筑的施工措施 | 第35-37页 |
4.4.2 盾构穿越京广铁路及汉口火车站站场等施工措施 | 第37-38页 |
4.4.3 盾构在承压水砂性土层中推进施工措施 | 第38-40页 |
4.5 总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混合地层盾构穿越国铁线路及站场股道沉降控制研究 | 第41-51页 |
5.1 沉降控制研究的目的 | 第41页 |
5.2 工程概况 | 第41-45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41页 |
5.2.2 铁路概况 | 第41-44页 |
5.2.3 工程地质 | 第44页 |
5.2.4 隧道衬砌 | 第44页 |
5.2.5 铁路沉降控制要求及主要措施 | 第44-45页 |
5.3 穿越方案比选论证 | 第45-46页 |
5.3.1 常用方案适用性评价 | 第45-46页 |
5.3.2 实施方案综合论证 | 第46页 |
5.4 方案制定与实施 | 第46-50页 |
5.4.1 铁路架空 | 第46-49页 |
5.4.2 铁路保护措施 | 第49页 |
5.4.3 轨道标高维持 | 第49-50页 |
5.5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