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三、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先导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4-17页 |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 | 第14-15页 |
二、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先导 | 第17-21页 |
一、西周的政治伦理思想 | 第17-18页 |
二、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王道: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理念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性善论:王道理念的人性基础 | 第21-24页 |
一、性善论的提出 | 第21-22页 |
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王道理念的基本构架 | 第24-32页 |
一、王霸之辩:王道理念的提出 | 第24-26页 |
二、民贵君轻:王道理念的核心要义 | 第26-28页 |
三、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王道理念的价值推展逻辑 | 第28-29页 |
四、平治大同:王道理念的目的之维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治道: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具体方案 | 第32-50页 |
第一节 制民之产:经济之策 | 第32-36页 |
一、制民恒产 | 第32-34页 |
二、耕种以时 | 第34页 |
三、薄其税敛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明君贤相:政治之方 | 第36-42页 |
一、明君:君道规范 | 第36-39页 |
二、贤相:臣道规范 | 第39-42页 |
第三节 以德化民:教化之法 | 第42-44页 |
一、强调王者率先垂范的教化作用 | 第42-43页 |
二、确立明人伦的教化目的 | 第43-44页 |
三、注重外在环境对教化的影响 | 第44页 |
第四节 分工赡养:社会之措 | 第44-50页 |
一、社会分工的具体构想:劳心与劳力 | 第44-48页 |
二、社会赡养的人道关怀:善养老者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审视 | 第50-58页 |
第一节 王道与治道的关系 | 第50-53页 |
一、政权与治权 | 第50-52页 |
二、理想与现实 | 第52-53页 |
第二节 王道与治道的思想限度 | 第53-55页 |
一、人治为本 | 第54页 |
二、缺乏民治 | 第54-55页 |
第三节 王道与治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5-58页 |
一、强调道德人格在政治实践中的意义 | 第55-56页 |
二、具有悠久的重民传统 | 第56-57页 |
三、注重从理想政治层面范导现实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