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文化地理学 | 第18-20页 |
2.1.1 概念与研究的主要课题 | 第18页 |
2.1.2 文化景观 | 第18-19页 |
2.1.3 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 | 第19-20页 |
2.1.4 文化生态学 | 第20页 |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 | 第20-25页 |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涵 | 第20-21页 |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 第22-23页 |
2.2.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单位分布格局与传承人特征分析 | 第25-41页 |
3.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第25页 |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类型分析 | 第25-27页 |
3.3 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27-32页 |
3.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集中程度分析 | 第27-29页 |
3.3.2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均衡程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3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相关性分析 | 第30-32页 |
3.4 地域分区分布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4.1 以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为核心的北疆非遗分布区 | 第32页 |
3.4.2 以喀什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为核心的南疆非遗分布区 | 第32-33页 |
3.4.3 以哈密市、吐鲁番市为主体的东疆非遗分布区 | 第33页 |
3.5 ―保护传承基地‖单位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3.6 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分析 | 第35-41页 |
3.6.1 代表性传承人整体年龄结构特征 | 第35-40页 |
3.6.2 代表性传承人各类项目群体年龄结构特征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 第41-47页 |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 | 第41页 |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必要性与原则 | 第41-43页 |
4.2.1 保护传承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4.2.2 保护传承的原则 | 第42-43页 |
4.3 非遗保护传承的问题 | 第43-47页 |
4.3.1 传承人个体年龄偏大 | 第43-44页 |
4.3.2 传承文化空间的缺失 | 第44-45页 |
4.3.3 保护中对整体性的忽视 | 第45页 |
4.3.4 现代科技对保护传承的冲击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 | 第47-54页 |
5.1 文化空间的维护与再造 | 第47-49页 |
5.1.1 以遗产旅游为依托营造文化空间 | 第48页 |
5.1.2 以教育与交流为保障营造文化空间 | 第48页 |
5.1.3 现代媒体为介质营造文化空间 | 第48-49页 |
5.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 第49-50页 |
5.2.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 第49-50页 |
5.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产品的市场化模式 | 第50页 |
5.3 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基地的设置 | 第50-51页 |
5.3.1 传承人培养 | 第50-51页 |
5.3.2 保护基地的设置 | 第51页 |
5.4 文化生态区建设 | 第51-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