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1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推求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华北平原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 第14-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4-15页 |
2.1.2 区域浅层地下水动态 | 第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21页 |
2.2.1 地下水位动态分析法计算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第15-17页 |
2.2.2 均衡法分析典型小流域(区域)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第17-21页 |
第三章 动态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第21-47页 |
3.1 基础数据处理分析 | 第21-24页 |
3.1.1 基础资料收集 | 第21页 |
3.1.2 地下监测井与降水站点筛选 | 第21-23页 |
3.1.3 监测井包气带岩性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3.2 动态法分析计算过程 | 第24-34页 |
3.2.1 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计算 | 第24-27页 |
3.2.2 汛期与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计算 | 第27-34页 |
3.3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曲线分析及结果修正 | 第34-39页 |
3.3.1 曲线趋势分析 | 第34页 |
3.3.2 结果修正 | 第34-39页 |
3.4 系数成果验证 | 第39-47页 |
第四章 均衡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第47-74页 |
4.1 下博流域均衡法计算 | 第47-64页 |
4.1.1 下博流域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4.1.2 基础数据处理分析 | 第49-58页 |
4.1.3 下博流域均衡法计算结果 | 第58-64页 |
4.2 沧县运西地区均衡法计算 | 第64-72页 |
4.2.1 沧县运西地区基本情况 | 第64-65页 |
4.2.2 基础数据处理分析 | 第65-69页 |
4.2.3 沧县运西地区均衡法计算结果 | 第69-72页 |
4.3 均衡法与动态法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4.3.1 下博流域成果对比分析 | 第72页 |
4.3.2 沧县运西地区成果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86页 |
5.1 影响降雨入渗系数的主要因素 | 第74-79页 |
5.1.1 降水特征的影响 | 第74页 |
5.1.2 包气带特征与水位埋深的影响 | 第74-76页 |
5.1.3 其他因素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 | 第76-79页 |
5.2 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对比分析 | 第79-83页 |
5.3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差异性分析 | 第83-84页 |
5.3.1 包气带特征变化的影响 | 第83页 |
5.3.2 下垫面植被变化的影响 | 第83页 |
5.3.3 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83页 |
5.3.4 包气带含水率对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影响 | 第83-84页 |
5.4 系数正确性分析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件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