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3页 |
1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 | 第10-14页 |
1.1 外来入侵生物 | 第10-11页 |
1.1.1 外来入侵生物概念 | 第10页 |
1.1.2 入侵物种的传入来源 | 第10-11页 |
1.1.3 入侵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 第11页 |
1.2 菊科入侵植物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菊科入侵植物名录 | 第11-12页 |
1.2.2 菊科入侵植物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3 菊科入侵植物-黄顶菊 | 第14页 |
2 黄顶菊造成的危害及原因 | 第14-17页 |
2.1 黄顶菊造成的危害 | 第14-16页 |
2.1.1 挤占生态位竞争资源 | 第15页 |
2.1.2 产生化感物质破坏耕地 | 第15页 |
2.1.3 争夺营养影响农业生产 | 第15-16页 |
2.1.4 产生新的危害物种 | 第16页 |
2.2 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2.2.1 化感物质强抑制 | 第16页 |
2.2.2 种子量大易传播 | 第16页 |
2.2.3 光合效率高快生长 | 第16-17页 |
2.2.4 抗逆性强多适应 | 第17页 |
2.2.5 可塑性强高适性 | 第17页 |
3 黄顶菊防治技术 | 第17-20页 |
3.1 物理防治 | 第18页 |
3.2 化学防治 | 第18页 |
3.3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3.4 植物替代防治 | 第19页 |
3.5 综合防治 | 第19-20页 |
4 黄顶菊的植物替代控制 | 第20-22页 |
4.1 植物替代控制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20页 |
4.1.1 植物替代控制概念 | 第20页 |
4.1.2 植物替代控制相关研究 | 第20页 |
4.2 实施植物替代控制过程中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4.2.1 竞争植物本身 | 第20-21页 |
4.2.2 入侵杂草特性 | 第21页 |
4.2.3 客观因素 | 第21页 |
4.2.4 生物因素 | 第21页 |
4.2.5 原生态系统的可侵入性 | 第21-22页 |
4.3 黄顶菊植物替代的研究 | 第22页 |
5 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入侵植物黄顶菊生长、发育动态相关研究 | 第2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1.1 材料 | 第23页 |
1.2 方法 | 第23-25页 |
1.2.1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1.2.2 黄顶菊出苗动态调查 | 第24页 |
1.2.3 黄顶菊生长动态调查 | 第24页 |
1.2.4 黄顶菊发育动态调查 | 第24页 |
1.2.5 种子成熟进度的调查 | 第24页 |
1.2.6 气象数据的记录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2.1 黄顶菊出苗动态 | 第25-29页 |
2.1.1 不同播种期黄顶菊出苗动态 | 第25-27页 |
2.1.2 入侵区黄顶菊出苗动态 | 第27-29页 |
2.2 黄顶菊生长情况 | 第29-32页 |
2.2.1 不同播种期黄顶菊株高情况 | 第29-31页 |
2.2.2 入侵区黄顶菊株高情况 | 第31-32页 |
2.3 不同播种期黄顶菊主干叶对数情况 | 第32-33页 |
2.4 黄顶菊苗期和蕾期所需有效积温情况 | 第33-35页 |
2.5 黄顶菊种子成熟进度情况 | 第35-38页 |
2.5.1 不同播期种子成熟度情况 | 第35页 |
2.5.2 不同开花始期种子成熟度情况 | 第35-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二章 黄顶菊入侵区伴生杂草种类及生长情况的调查 | 第39-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1.1 材料 | 第39页 |
1.2 方法 | 第39页 |
1.2.1 校内黄顶菊隔离种植圃区 | 第39页 |
1.2.2 保定市黄顶菊自然生长区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2.1 伴生杂草种类 | 第39-40页 |
2.2 黄顶菊伴生杂草生长情况及群落结构 | 第40-45页 |
2.2.1 隔离种植圃内黄顶菊及其伴生杂草生长情况及群落结构 | 第40-43页 |
2.2.2 自然生长区黄顶菊及其伴生杂草生长情况及群落结构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本地植物替代黄顶菊防效的研究 | 第4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材料 | 第47页 |
1.2 方法 | 第47-48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2.1 不同种类替代植物不同密度情况下对黄顶菊株高的影响 | 第48-51页 |
2.2 不同种类替代植物不同密度情况下对黄顶菊密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 不同种类替代植物不同密度情况下对黄顶菊主干叶对数的影响 | 第52页 |
2.4 不同种类替代植物不同密度情况下对黄顶菊单株质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2.5 不同种类替代植物不同密度情况下对黄顶菊生物量的影响 | 第53页 |
2.6 不同种类替代植物不同密度情况下黄顶菊相对产量值(RY) | 第53-54页 |
2.7 不同种类替代植物替代防效的评价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