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2 微观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实验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和基础地质特征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8-20页 |
2.1.1 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2.1.2 成藏特征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地层及砂体特征 | 第20-25页 |
2.2.1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20-21页 |
2.2.2 砂体特征 | 第21-22页 |
2.2.3 夹层展布特征 | 第22-23页 |
2.2.4 有效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带研究 | 第25-43页 |
3.1 成岩作用主要类型 | 第25-32页 |
3.1.1 压实作用 | 第25-26页 |
3.1.2 胶结作用 | 第26-30页 |
3.1.3 溶蚀作用 | 第30-31页 |
3.1.4 交代作用 | 第31页 |
3.1.5 破裂作用 | 第31-32页 |
3.2 成岩阶段划分 | 第32-33页 |
3.3 成岩相带划分及成岩相平面展布图 | 第33-40页 |
3.3.1 高岭石+伊利石胶结—粒间孔+长石溶蚀相 | 第35页 |
3.3.2 高岭石+绿泥石胶结一粒间孔+凝灰质溶孔相 | 第35页 |
3.3.3 高岭石+伊利石胶结—粒间孔+凝灰质溶孔相 | 第35-36页 |
3.3.4 高岭石+伊利石胶结—凝灰质溶孔相 | 第36页 |
3.3.5 高岭石+碳酸盐岩胶结—长石溶孔+凝灰质溶孔相 | 第36-37页 |
3.3.6 高岭石+碳酸盐岩胶结—凝灰质溶孔相 | 第37-40页 |
3.4 不同成岩相孔隙度演化特征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不同成岩相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3-54页 |
4.1 不同成岩相储层碎屑成分特征 | 第43-47页 |
4.2 不同成岩相储层填隙物特征 | 第47-48页 |
4.3 不同成岩相储层碎屑结构特征 | 第48-51页 |
4.3.1 碎屑粒度及分选 | 第48-50页 |
4.3.2 胶结特征 | 第50-51页 |
4.4 不同成岩相储层物性特征 | 第51-54页 |
4.4.1 物性大小及分布 | 第51-52页 |
4.4.2 物性相关性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不同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 第54-77页 |
5.1 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组合类型 | 第54-56页 |
5.2 高压压汞实验研究不同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56-64页 |
5.2.1 全区储层毛管压力曲线分类特征 | 第56-59页 |
5.2.2 主要成岩相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 第59-63页 |
5.2.3 主要成岩相储层高压压汞实验参数特征 | 第63-64页 |
5.3 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不同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64-75页 |
5.3.1 恒速压汞实验 | 第64-65页 |
5.3.2 不同成岩相储层孔喉特征分析 | 第65-75页 |
5.3.3 不同成岩相储层物性与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75页 |
5.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77-86页 |
6.1 核磁共振实验研究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 第77-80页 |
6.1.1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 第77页 |
6.1.2 核磁共振实验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6.2 影响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因素 | 第80-86页 |
6.2.1 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6.2.2 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的影响 | 第81-85页 |
6.2.3 粘土矿物的影响 | 第85-86页 |
第七章 不同成岩相生产动态分析 | 第86-89页 |
7.1 研究区开发现状 | 第86页 |
7.2 试油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7.3 试采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结论和认识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