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基础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基础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30页 |
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2.1.1 重要时间节点概述 | 第16-17页 |
2.1.2 保护规划的作用 | 第17页 |
2.1.3 名城保护规划的技术体系 | 第17-20页 |
2.2 历史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 | 第20-23页 |
2.2.1 历史城市空间格局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历史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与更新 | 第21-22页 |
2.2.3 本文中历史空间格局的具体定义 | 第22-23页 |
2.3 国内外关于规划评估研究 | 第23-26页 |
2.3.1 国外规划评估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2.3.2 国内规划评估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4.1 名村保护规划评估研究 | 第26-27页 |
2.4.2 名城保护规划评估研究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3“保护规划”评估体系研究 | 第30-38页 |
3.1 保护规划评估对象及评估范围 | 第30-32页 |
3.1.1 评估对象 | 第30-31页 |
3.1.2 评估范围 | 第31-32页 |
3.2 评估目标 | 第32页 |
3.3 评估视角 | 第32-33页 |
3.4 评估方法选取 | 第33-34页 |
3.5 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34-36页 |
3.5.1“保护规划”编制内容评估标准 | 第34页 |
3.5.2“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标准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保护规划”编制内容评估研究 | 第38-66页 |
4.1“保护规划”编制内容完整度评估 | 第38-49页 |
4.1.1 编制内容覆盖的历史要素 | 第38-46页 |
4.1.2 编制内容缺失的历史要素 | 第46-49页 |
4.2“保护规划”编制内容深度评估 | 第49-59页 |
4.2.1 遗产本体的保护 | 第50-53页 |
4.2.2 历史空间格局的恢复 | 第53-57页 |
4.2.3 结合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 | 第57-59页 |
4.3 编制内容评估分析 | 第59-64页 |
4.3.1 编制内容完整性问题 | 第59-61页 |
4.3.2 编制内容深度问题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 第66-108页 |
5.1 保护工作协调性评估 | 第66-70页 |
5.1.1 符合保护目标 | 第66-69页 |
5.1.2 违背规划意图 | 第69-70页 |
5.2 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 第70-93页 |
5.2.1 保护实施的有效 | 第71-78页 |
5.2.2 保护实施的失效 | 第78-86页 |
5.2.3 保护实施的无效 | 第86-93页 |
5.3 规划实施评估分析 | 第93-100页 |
5.3.1 保护工作协调性问题 | 第93-96页 |
5.3.2 保护规划实施效果问题 | 第96-100页 |
5.4“保护规划”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05页 |
5.4.1 直接原因 | 第100-101页 |
5.4.2 间接原因 | 第101-104页 |
5.4.3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 第104-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6“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建议 | 第108-116页 |
6.1“保护规划”编制内容建议 | 第108-112页 |
6.1.1 历史要素的补充 | 第108-110页 |
6.1.2 整体性的保护 | 第110-111页 |
6.1.3 落实保护措施的规划层次 | 第111-112页 |
6.1.4 落实保护规划的定期评估制度 | 第112页 |
6.2“保护规划”实施建议 | 第112-114页 |
6.2.1 加强公众的参与 | 第113页 |
6.2.2 规划实施管理部门 | 第113页 |
6.2.3 实施运作机制的改善 | 第113-11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7 创新与不足 | 第116-118页 |
7.1 创新之处 | 第116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图表图录 | 第124-128页 |
图录 | 第124-126页 |
表录 | 第126-12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