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莱氏野村菌侵染相关基因的筛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基因功能鉴定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缩略词第13-14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引言第14-16页
    1.2 昆虫病原真菌侵染机理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1 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对寄主体壁的穿透机制第16-18页
        1.2.2 昆虫病原真菌抵御昆虫免疫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1 基因芯片技术 (gene chip technology)第20页
        1.3.2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第20-21页
        1.3.3 mRNA差异显示技术第21-22页
        1.3.4 大规模测序技术第22-23页
    1.4 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4.1 原生质体-PEG(polyethylene glycol)介导转化法第23页
        1.4.2 电激转化法(Electroporation)第23页
        1.4.3 基因枪转化法(Biolistics)第23-24页
        1.4.4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转化法第24页
        1.4.5 PEG/LiCl介导的芽生孢子的转化第24页
        1.4.6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第24-25页
    1.5 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5-30页
        1.5.1 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酶第25页
        1.5.2 脂酶和酯酶第25-26页
        1.5.3 真菌降解利用寄主表皮的烃类物质的酶第26页
        1.5.4 磷脂酶C基因第26-27页
        1.5.5 逃避宿主免疫的基因第27页
        1.5.6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第27-30页
    1.6 技术路线第30-32页
2 利用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莱氏野村菌侵染斜纹夜蛾血淋巴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第32-56页
    2.1 试验材料第32-36页
        2.1.1 试验验菌株第32页
        2.1.2 试验器材第32-33页
        2.1.3 试验药品、试剂及生产厂家第33页
        2.1.4 常用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第33-34页
        2.1.5 差异显示所用的引物第34-36页
        2.1.6 技术路线第36页
    2.2 试验方法第36-46页
        2.2.1 莱氏野村菌CQNr01孢悬液的制备第36页
        2.2.2 莱氏野村菌CQNr01侵染斜纹夜蛾血淋巴后不同时期虫菌体的获得第36-37页
        2.2.3 昆虫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处理及虫菌体的收集第37页
        2.2.4 莱氏野村菌菌体总RNA提取第37-38页
        2.2.5 1%琼脂糖电泳检测第38页
        2.2.6 DNase I消化总RNA中混杂的gDNA第38-39页
        2.2.7 逆转录反应第39页
        2.2.8 利用内参基因PCR扩增确定DNase消化效率及cDNA合成效率第39页
        2.2.9 DD-RT-PCR第39-42页
        2.2.10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2-43页
        2.2.11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再扩增第43页
        2.2.12 PCR产物回收第43-44页
        2.2.13 纯化产物与载体的连接第44页
        2.2.14 转化第44-45页
        2.2.15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测序第45页
        2.2.16 差异条带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页
        2.2.17 差异表达序列的q-RT-PCR检测第45页
        2.2.18 RT-qPCR用到的引物第45-46页
        2.2.19 RT-qPCR结果分析第46页
        2.2.20 差异显示结果与转录组数据库的比对分析第4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2.3.1 莱氏野村菌在斜纹夜蛾体内的发育进程第46-47页
        2.3.2 莱氏野村菌虫菌体的分离第47-48页
        2.3.3 gDNA的污染情况及cDNA合成的效率检测第48页
        2.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寻找差异表达条带第48-49页
        2.3.5 差异表达序列BlastX比对与转录组序列比对结果第49-53页
        2.3.6 差异表达序列的q-RT-PCR检测第53页
    2.4 讨论第53-56页
3 莱氏野村菌侵染进程相关基因的克隆第56-78页
    3.1 试验材料第56-59页
        3.1.1 试验验菌株第56页
        3.1.2 试验器材第56页
        3.1.3 试验药品、试剂及生产厂家第56页
        3.1.4 常用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第56-59页
    3.2 试验方法第59-64页
        3.2.1 莱氏野村菌虫菌体总RNA提取第59页
        3.2.2 逆转录反应第59-60页
        3.2.3 利用内参基因PCR扩增确定DNase消化效率及cDNA合成效率第60页
        3.2.4 5’RACE第60-62页
        3.2.5 FPNI-PCR扩增基因侧翼序列第62-64页
        3.2.6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4页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4-75页
        3.3.1 5’RACE第64-65页
        3.3.2 NrFADS2基因组DNA序列的获得第65-67页
        3.3.3 NrFADS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7-75页
    3.4 讨论第75-78页
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莱氏野村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78-114页
    4.1 试验材料第78-81页
        4.1.1 试验菌株第78页
        4.1.2 主要试剂、仪器和设备第78页
        4.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第78-79页
        4.1.4 试验中所用的引物第79-81页
    4.2 试验方法第81-96页
        4.2.1 莱氏野村菌芽生孢子的Hygromycin B敏感性试验第81页
        4.2.2 重叠延伸PCR:SOE-PCR第81-82页
        4.2.3 PCR产物回收第82页
        4.2.4 纯化产物与载体的连接第82页
        4.2.5 大肠杆菌的热激转化第82页
        4.2.6 大肠杆菌质粒的小量抽提法第82-83页
        4.2.7 质粒DNA或PCR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83-84页
        4.2.8 表达载体构成元件融合片段的的扩增第84页
        4.2.9 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及流程第84-88页
        4.2.10 农杆菌菌株的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88-89页
        4.2.11 冻融法将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菌株第89页
        4.2.12 根癌农杆菌介导莱氏野村菌的遗传转化第89-90页
        4.2.13 莱氏野村菌转化子的继代筛选第90页
        4.2.14 真菌基因组DNA小量提取第90页
        4.2.15 莱氏野村菌的基因组DNA CTAB法纯化抽提第90-91页
        4.2.16 莱氏野村菌转化子的gDNA PCR检测第91页
        4.2.17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检测第91-95页
        4.2.18 转化子的突变表型分析第95页
        4.2.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化子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第95-96页
        4.2.20 随机插入转化子T-DNA侧翼序列的扩增及序列分析第96页
    4.3 试验结果第96-111页
        4.3.1 芽生孢子的获得与显微镜观察第96页
        4.3.2 莱氏野村菌对Hygromycin B的敏感性试验第96-97页
        4.3.3 表达载体构建第97-102页
        4.3.4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获得第102-103页
        4.3.5 莱氏野村菌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PCR检测第103-105页
        4.3.6 杂交探针浓度的确定第105页
        4.3.7 Southern杂交验证莱氏野村菌第105-106页
        4.3.8 转化子的突变表型分析第106-108页
        4.3.9 红色荧光蛋白DsRED2基因在莱氏野村菌中表达第108-110页
        4.3.10 四种不同农杆菌菌株对莱氏野村菌转化效率的比较第110页
        4.3.11 随机插入突变转化子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析第110-111页
    4.4 讨论第111-114页
5 莱氏野村菌基因敲除、回复体系的建立及NrFADS2基因的功能鉴定第114-136页
    5.1 试验材料第114页
        5.1.1 试验菌株第114页
        5.1.2 主要试剂、仪器和设备第114页
        5.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第114页
        5.1.4 试验中所用的引物第114页
    5.2 试验方法第114-120页
        5.2.1 NrFADS2基因敲除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14-115页
        5.2.2 NrFADS2基因敲除载体的PCR及酶切验证第115页
        5.2.3 农杆菌介导的莱氏野村菌的遗传转化第115-116页
        5.2.4 无需gDNA提取的快速PCR检测第116页
        5.2.5 莱氏野村菌芽生孢子的诺尔斯菌素(Nourseothricin)敏感性试验第116-117页
        5.2.6 NrFADS2基因回复载体的构建第117-118页
        5.2.7 野生型与敲除转化子之间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比较第118页
        5.2.8 菌株抗氧化能力测定第118页
        5.2.9 菌株抗逆境能力测定第118-119页
        5.2.10 菌株抗紫外能力测定第119页
        5.2.11 生物毒力测定第119-120页
    5.3 试验结果第120-133页
        5.3.1 NrFADS2基因侧翼片段的扩增第120页
        5.3.2 NrFADS2基因侧翼片段及敲除载体的PCR及酶切验证第120-121页
        5.3.3 NrFADS2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及鉴定第121-123页
        5.3.4 敲除NrFADS2基因影响菌株对于脂肪酸的利用第123-124页
        5.3.5 莱氏野村菌芽生孢子诺尔斯菌素(Nourseothricin)抑菌浓度的确定第124页
        5.3.6 回复载体pZP-Ptrpc-SAT1-knock的PCR及酶切验证第124-125页
        5.3.7 NrFADS2基因回复载体pZP-Ptrpc-SAT1-FAD-CP的构建第125-126页
        5.3.8 回复转化子的获得第126-127页
        5.3.9 敲除NrFADS2基因影响菌株抗氧化能力第127-128页
        5.3.10 敲除NrFADS2基因影响细胞壁的组成的完整性第128-130页
        5.3.11 敲除NrFADS2基因影响莱氏野村菌的抗紫外线能力第130-131页
        5.3.12 敲除NrFADS2基因影响莱氏野村菌对斜纹夜蛾的毒力第131-133页
    5.4 讨论第133-136页
6 主要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第136-138页
    6.1 主要结论第136页
    6.2 创新点第136-137页
    6.3 后续工作建议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2页
附录第152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的情况第152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超越论研究
下一篇:甘蓝型油菜MAGIC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