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空气夹层流动换热特性及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物理名称及符号表第9-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45页
    1.1 课题来源第21页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1.2.1 课题背景第21-22页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3 建筑围护结构中空气夹层的应用现状第23-35页
        1.3.1 外墙中空气夹层的应用第23-29页
        1.3.2 外窗中空气夹层的应用第29-32页
        1.3.3 屋面中空气夹层的应用第32-35页
    1.4 空气夹层的流动和传热理论研究现状第35-42页
        1.4.1 封闭夹层的流动及传热特性研究第36-38页
        1.4.2 流通夹层的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第38-40页
        1.4.3 墙体和室内空间共轭传热问题的研究第40-42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42-43页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3-45页
第2章 空气夹层的自然对流特性及流态判定第45-71页
    2.1 围护结构中空气夹层的工作模式及流态判定方法第45-48页
        2.1.1 围护结构中空气夹层的功能及工作模式第45-47页
        2.1.2 空气夹层中的流态判定方法第47-48页
    2.2 空气夹层的自然对流的涡量-流函数求解方法第48-56页
        2.2.1 空气夹层自然对流的涡量-流函数模型第48-51页
        2.2.2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求解方法第51-54页
        2.2.3 网格无关性验证及模型验证第54-56页
    2.3 封闭夹层中空气自然对流的特性第56-62页
        2.3.1 竖直封闭夹层的流动特性第57-60页
        2.3.2 倾斜封闭夹层的流动特性第60-62页
        2.3.3 水平封闭夹层的流动特性第62页
    2.4 流通夹层中空气自然对流的特性第62-67页
        2.4.1 竖直流通夹层的流动特性第63-66页
        2.4.2 倾斜流通封闭夹层的流动特性第66-67页
    2.5 空气夹层中自然对流流态的Ra数判定依据第67-70页
        2.5.1 围护结构中封闭夹层的两个宽度分界点第68-69页
        2.5.2 围护结构中流通夹层的流态分界点第69-70页
    2.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3章 封闭空气夹层的层流流动及换热特性第71-92页
    3.1 封闭夹层的层流自然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模型第71-79页
        3.1.1 层流自然对流模型的建立及离散第71-75页
        3.1.2 附加源项辐射耦合处理方法第75-78页
        3.1.3 网格无关性验证及模型验证第78-79页
    3.2 封闭夹层传热中对流和辐射换热的变化规律第79-81页
    3.3 封闭夹层传热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1-87页
        3.3.1 夹层高度及宽度对传热的影响第81-83页
        3.3.2 倾斜角度的影响第83-84页
        3.3.3 壁面温差的影响第84-86页
        3.3.4 壁面发射率的影响第86-87页
    3.4 削弱封闭夹层传热的方法第87-90页
        3.4.1 封闭夹层最佳夹层宽度第87-89页
        3.4.2 降低夹层表面发射率第89-90页
    3.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4章 流通空气夹层的紊流流动和换热特性第92-112页
    4.1 流通夹层紊流自然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模型第92-97页
        4.1.1 紊流自然对流模型的建立第92-95页
        4.1.2 辐射传热计算方法第95-96页
        4.1.3 网格无关性验证及模型验证第96-97页
    4.2 流通夹层内部流场及温度场第97-101页
        4.2.1 流通夹层内部紊流流场和温度场的发展第97-99页
        4.2.2 流通夹层内流速和温度沿夹层高度的变化规律第99-101页
    4.3 流通夹层内部流场及温度场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1-107页
        4.3.1 夹层高度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第101-103页
        4.3.2 夹层宽度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第103-104页
        4.3.3 热流边界条件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第104-105页
        4.3.4 夹层与水平方向夹角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第105-107页
    4.4 流通夹层的空气流量、温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07-110页
        4.4.1 夹层高度对流量、温升的影响第107-108页
        4.4.2 夹层宽度对流量、温升的影响第108-109页
        4.4.3 热流边界条件对流量、温升的影响第109页
        4.4.4 夹层与水平方向夹角对流量、温升的影响第109-110页
    4.5 流通夹层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最佳几何结构第110-111页
    4.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5章 空气夹层在围护结构中的典型应用第112-134页
    5.1 多玻窗中封闭夹层的应用及其传热性能第112-119页
        5.1.1 多玻窗计算模型第112-114页
        5.1.2 夹层宽度对多玻窗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第114-115页
        5.1.3 空气及玻璃层数对多玻窗内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第115-117页
        5.1.4 多玻窗的综合传热系数第117-119页
    5.2 Trombe墙中流通夹层的应用及其供暖性能第119-128页
        5.2.1 Trombe墙计算模型第119-121页
        5.2.2 回风模式的热风供暖性能第121-123页
        5.2.3 新风模式的热风供暖性能第123-125页
        5.2.4 两种模式下的流场对比第125-127页
        5.2.5 Trombe墙向室内提供的热量第127-128页
    5.3 太阳能烟囱中流通夹层的应用及其通风性能第128-132页
        5.3.1 外墙式太阳能烟囱的计算模型第128-129页
        5.3.2 烟囱的通风性能及太阳辐射的影响第129-130页
        5.3.4 夹层宽度对太阳能烟囱通风性能的影响第130-131页
        5.3.5 风口尺寸对太阳能烟囱通风性能的影响第131-132页
    5.4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6章 围护结构中空气夹层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第134-158页
    6.1 围护结构内的空气夹层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分析方法第134-137页
        6.1.1 围护结构内的空气夹层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第134-135页
        6.1.2 空气夹层围护结构对室内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第135-137页
    6.2 建筑空间共轭传热问题的整体式模型及其解法第137-143页
        6.2.1 共轭传热问题的整体式求解模型第137-140页
        6.2.2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求解第140-142页
        6.2.3 建筑空间共轭传热算例第142-143页
    6.3 建筑空间共轭计算及室内流场计算的对比第143-148页
        6.3.1 共轭传热及室内流场计算的算例第143-145页
        6.3.2 共轭传热及室内流场计算方法的结果对比第145-148页
    6.4 封闭空气夹层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第148-152页
        6.4.1 封闭空气房间共轭传热算例第148-149页
        6.4.2 封闭夹层对室内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影响第149-152页
    6.5 流通空气夹层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第152-156页
        6.5.1 流通空气房间共轭传热算例第152页
        6.5.2 流通夹层对室内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影响第152-156页
    6.6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第7章 空气夹层在寒区农宅的应用示范第158-178页
    7.1 寒区农宅内的热环境状况第158-159页
    7.2 寒区农宅太阳能热风墙供暖系统第159-163页
        7.2.1 太阳能热风墙的工作原理及模式第159-161页
        7.2.2 寒区太阳能热风墙农宅示范第161-163页
    7.3 太阳能热风墙系统的实验及模拟研究第163-166页
        7.3.1 实验测试方法及步骤第163页
        7.3.2 测点布置及测试仪器第163-164页
        7.3.3 太阳能热风墙数值研究方案第164-166页
    7.4 测试结果分析第166-171页
        7.4.1 太阳能热风墙内部温度与太阳辐射的关系第166-167页
        7.4.2 太阳能热风墙作用下通风量及室内温度变化第167-168页
        7.4.3 室内温度与送风温度之间的关系第168-170页
        7.4.4 太阳能热风墙与火炕联合工作时各自的负荷比第170-171页
    7.5 模拟结果分析第171-174页
        7.5.1 数值模拟的输入条件及模型验证第171-172页
        7.5.2 不同工作模式下水平方向温度分布第172-173页
        7.5.3 不同工作模式下竖直方向温度分布第173-174页
    7.6 农宅太阳能热风墙系统的CCP辅助供暖措施第174-176页
        7.6.1 CCP局部供暖的工况设计第174-175页
        7.6.2 CCP局部供暖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75-176页
    7.7 本章小结第176-178页
结论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93-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个人简历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therCAT的伺服从站研发
下一篇:“痛经调理手法”改善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