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14-26页 |
2.1 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2.1.1 生态 | 第14页 |
2.1.2 生态文明 | 第14-15页 |
2.1.3 生态文明观 | 第15-16页 |
2.1.4 生态文明观教育 | 第16页 |
2.1.5 思想政治教育 | 第16-17页 |
2.2 生态文明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7-20页 |
2.2.1 从本源上来看,二者具有相互融合性 | 第17-18页 |
2.2.2 从理论归属上来看,二者具有相融合的必然性 | 第18-19页 |
2.2.3 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 | 第19页 |
2.2.4 从现实社会来看,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形势所迫 | 第19-20页 |
2.2.5 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实需要 | 第20页 |
2.3 我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历史渊源 | 第20-23页 |
2.3.1 “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 第21页 |
2.3.2 “遵道贵德”的生态哲学 | 第21-22页 |
2.3.3 道家对生态文明的杰出贡献 | 第22-23页 |
2.4 国外的生态文明观教育 | 第23-26页 |
2.4.1 生态文明观教育注重系统化 | 第23-24页 |
2.4.2 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时代性和适应性 | 第24页 |
2.4.3 生态文明观教育日趋生活化 | 第24页 |
2.4.4 生态文明观教育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 | 第24-25页 |
2.4.5 生态文明观教育走向法制化 | 第25-26页 |
3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26-29页 |
3.1 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 | 第26-27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 第26页 |
3.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26-27页 |
3.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意义 | 第27-29页 |
3.2.1 适应高校时代进步,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27-28页 |
3.2.2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新中国 | 第28-29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9-34页 |
4.1 生态自然观的教育 | 第29-30页 |
4.2 生态道德观的教育 | 第30页 |
4.3 生态消费观的教育 | 第30-31页 |
4.4 生态忧患意识的教育 | 第31-32页 |
4.5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教育 | 第32-34页 |
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对策 | 第34-43页 |
5.1 提高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想认识 | 第34-36页 |
5.1.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 第34-35页 |
5.1.2 直面当前生态问题,认清高校社会使命 | 第35-36页 |
5.2 扎实提高生态文明观教育第一课堂质量 | 第36-40页 |
5.2.1 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36-37页 |
5.2.2 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教学内容建设 | 第37-39页 |
5.2.3 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 第39-40页 |
5.3 丰富生态文明观教育第二课堂形式 | 第40-43页 |
5.3.1 加强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 第40-41页 |
5.3.2 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开展教育,丰富高校生态实践活动 | 第41页 |
5.3.3 在校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 第41-42页 |
5.3.4 利用各种节日展开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