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2.1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 | 第17页 | 
| 2.2 地域分异理论 | 第17页 | 
| 2.3 系统理论 | 第17页 |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6页 | 
| 3.1 齐河县概况 | 第19-22页 | 
| 3.2 项目区概况 | 第22-24页 | 
| 3.2.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 3.2.2 气候条件 | 第22-23页 | 
| 3.2.3 水文地质 | 第23页 | 
| 3.2.4 土壤 | 第23页 | 
| 3.2.5 农作物 | 第23页 | 
| 3.2.6 自然灾害 | 第23-24页 | 
| 3.3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 第24-25页 | 
| 3.3.1 灌溉设施现状 | 第24页 | 
| 3.3.2 排水设施现状 | 第24-25页 | 
| 3.4 项目区主要的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 第25-26页 | 
| 3.4.1 田间灌溉设施缺失严重 | 第25页 | 
| 3.4.2 对地下水利用不足 | 第25页 | 
| 3.4.3 部分土地平整度差 | 第25页 | 
| 3.4.4 农田布局欠合理 | 第25页 | 
| 3.4.5 排涝能力不足 | 第25页 | 
| 3.4.6 田间交通条件差 | 第25-26页 | 
| 第4章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 第26-35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6页 | 
| 4.1.1 主导性原则 | 第26页 | 
| 4.1.2 稳定性原则 | 第26页 | 
| 4.1.3 生产性原则 | 第26页 |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页 | 
| 4.2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 | 第26-28页 | 
| 4.2.1 地貌条件 | 第26-27页 | 
| 4.2.2 土壤条件 | 第27页 | 
| 4.2.3 生产条件 | 第27-28页 |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页 | 
| 4.4 评价因素分级标准 | 第28-31页 | 
| 4.4.1 表层土壤质地 | 第28页 | 
| 4.4.2 剖面构型 | 第28-29页 | 
| 4.4.3 盐渍化程度 | 第29页 | 
| 4.4.4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9-30页 | 
| 4.4.5 灌溉保证率 | 第30页 | 
| 4.4.6 灌溉水源 | 第30页 | 
| 4.4.7 排水条件 | 第30页 | 
| 4.4.8 灌溉水质 | 第30-31页 | 
| 4.5 划分评价单元 | 第31页 | 
| 4.6 基本参数 | 第31-32页 | 
| 4.6.1 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 | 第31页 | 
| 4.6.2 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的确定 | 第31-32页 | 
| 4.6.3 指定作物最大产量和产量比系数βj | 第32页 | 
| 4.6.4 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αij的确定 | 第32页 | 
| 4.7 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 第32-35页 | 
| 第5章 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研究 | 第35-37页 | 
| 5.1 采集土样化验分析 | 第35页 | 
| 5.2 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识别 | 第35-37页 | 
| 第6章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第37-40页 | 
| 6.1 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 | 第37页 | 
| 6.2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 | 第37页 | 
| 6.2.1 灌溉标准 | 第37页 | 
| 6.2.2 排涝标准 | 第37页 | 
| 6.3 农田水利工程布局 | 第37-40页 | 
| 6.3.1 水源工程布局 | 第37-38页 | 
| 6.3.2 灌溉工程布局 | 第38页 | 
| 6.3.3 排水工程布局 | 第38-40页 | 
| 第7章 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 | 第40-53页 | 
| 7.1 耕地自然质量评价 | 第40-46页 | 
| 7.1.1 确定整治前后各单元评价指标级别和对应指定作物质量分 | 第40-43页 | 
| 7.1.2 计算评价单元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分 | 第43-44页 | 
| 7.1.3 确定评价单元自然质量等别 | 第44-46页 | 
| 7.2 耕地利用质量评价 | 第46-51页 | 
| 7.2.1 确定评价单元耕地利用系数 | 第46-49页 | 
| 7.2.2 确定评价单元耕地利用等指数 | 第49-51页 | 
| 7.2.3 确定评价单元耕地利用等别 | 第51页 | 
| 7.3 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分析 | 第51-53页 |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 8.1 结论 | 第53页 | 
| 8.2 讨论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