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3-16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5.2 创新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1.1 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1.2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1.3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2.2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内涵 | 第21-22页 |
2.2.1 区域创新内涵 | 第21页 |
2.2.2 经济发展内涵 | 第21-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3.1 区域创新理论 | 第22-23页 |
2.3.2 经济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3.3 系统耦合理论 | 第23-24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作用机理 | 第26-32页 |
3.1 区域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机理 | 第26-27页 |
3.1.1 区域创新主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 第26页 |
3.1.2 区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6-27页 |
3.2 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创新机理 | 第27-28页 |
3.3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 第32-38页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2-33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4.2.2 区域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4.2.3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4.3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36-37页 |
4.3.1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 第36页 |
4.3.2 耦合度模型 | 第36页 |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36-37页 |
4.4 耦合协调度判断标准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38-52页 |
5.1 陕西省发展现状分析 | 第38-45页 |
5.1.1 陕西省概况 | 第38-39页 |
5.1.2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39-42页 |
5.1.3 区域创新现状分析 | 第42-45页 |
5.2 区域创新水平测度 | 第45-47页 |
5.3 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 第47-48页 |
5.4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 第48-52页 |
5.4.1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间变化 | 第48-50页 |
5.4.2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 | 第50-52页 |
第六章 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发展模式 | 第52-56页 |
6.1 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类型 | 第52-53页 |
6.1.1 极度协调耦合-高经济发展类型 | 第52页 |
6.1.2 中度协调耦合-中经济发展类型 | 第52-53页 |
6.1.3 低度协调耦合-低经济发展类型 | 第53页 |
6.2 促进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发展模式 | 第53-56页 |
6.2.1 自主创新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6.2.2 模仿创新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 第54-55页 |
6.2.3 合作创新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页 |
7.2 展望 | 第56-58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56-57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