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北京明清故宫古建筑雀替的型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第15-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2章 中国古建筑明清时期雀替的发展第19-29页
    2.1 雀替的起源第19-24页
    2.2 雀替的功能第24-25页
    2.3 雀替的轮廓变化第25-28页
        2.3.1 雀替轮廓在时间上的变化第25-26页
        2.3.2 雀替轮廓在空间上的变化第26-27页
        2.3.3 雀替轮廓在尺寸上的变化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中国古建筑明清时期雀替的形制特征第29-51页
    3.1 雀替的分类第29-43页
        3.1.1 撩幕雀替第30-31页
        3.1.2 博古雀替第31-32页
        3.1.3 龙门雀替第32-33页
        3.1.4 枫栱雀替第33-34页
        3.1.5 大雀替第34-35页
        3.1.6 小雀替第35页
        3.1.7 官式雀替第35-36页
        3.1.8 骑马雀替第36页
        3.1.9 通雀替第36-37页
        3.1.10 插角第37-38页
        3.1.11 撑弓第38-39页
        3.1.12 牛腿第39页
        3.1.13 竖狮第39-40页
        3.1.14 扥木第40-41页
        3.1.15 花牙子第41-42页
        3.1.16 梁垫第42-43页
    3.2 雀替的材质第43-44页
    3.3 雀替的雕刻方法第44-45页
    3.4 雀替的纹饰、色彩与彩画等级第45-48页
        3.4.1 雀替的纹饰第45页
        3.4.2 雀替的色彩第45-46页
        3.4.3 雀替的彩画等级第46-48页
    3.5 雀替的地域性第48-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北京故宫古建筑雀替的形制与做法研究第51-113页
    4.1 研究对象说明第51-52页
    4.2 雀替分区说明第52页
    4.3 雀替归纳说明第52-100页
        4.3.1 太极殿区雀替统计第53-56页
        4.3.2 长春宫区殿座统计第56-63页
        4.3.3 翊坤宫区殿座统计第63-67页
        4.3.4 储秀宫区殿座统计第67-73页
        4.3.5 后三宫区殿座统计第73-98页
        4.3.6 永和宫区殿座统计第98-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13页
结论第113-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译与创作:汉学家译者的矛盾身份--兼评葛浩文译《生死疲劳》
下一篇:东方学观照下的川端康成文学的叙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