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数字化阅读 | 第11-12页 |
1.2.2 价值观认同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数字化阅读与价值观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20-25页 |
2.1 数字化阅读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2.1.1 数字化阅读是开放式的阅读 | 第20-21页 |
2.1.2 数字化阅读是即时性的阅读 | 第21页 |
2.1.3 数字化阅读是交互式的阅读 | 第21-22页 |
2.2 数字化阅读时代价值观认同的新特征 | 第22-25页 |
2.2.1 数字技术重构价值观认同教育生态 | 第22-23页 |
2.2.2 认同方式从“单一灌输”到“多向自主”的转型 | 第23-24页 |
2.2.3 认同过程从“一元共识”到“多元冲突”的转变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数字化阅读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分析 | 第25-32页 |
3.1 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积极影响 | 第25-27页 |
3.1.1 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1.2 数字化阅读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 第26-27页 |
3.2 数字化阅读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数字化阅读拓宽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渠道 | 第28-29页 |
3.2.2 数字化阅读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 第29-30页 |
3.3 数字化阅读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 第30-32页 |
3.3.1 数字化阅读提高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意愿 | 第30-31页 |
3.3.2 数字化阅读扩展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消极影响及原因 | 第32-44页 |
4.1 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干扰大学生的价值认知 | 第32-36页 |
4.1.1 阅读内容碎片化削弱价值观认知的系统性 | 第32-33页 |
4.1.2 阅读内容视觉化降低价值情感的层次性 | 第33-35页 |
4.1.3 阅读内容娱乐化消解价值观选择的崇高性 | 第35-36页 |
4.2 阅读内容去中心化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 第36-39页 |
4.2.1 西方意识形态冲击大学生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 | 第37-38页 |
4.2.2 多元价值扰乱大学生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 第38页 |
4.2.3 功利文化扰乱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 第38-39页 |
4.3 信息传递的即时互动性削弱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 第39-41页 |
4.3.1 信息传播的盲目共振性冲击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 | 第40-41页 |
4.3.2 信息互动的“圈层局限”削弱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力 | 第41页 |
4.4 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4.4.1 数字平台运营的功利性 | 第42页 |
4.4.2 数字内容源头监管的滞后性 | 第42-43页 |
4.4.3 大学生处理信息的盲目性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数字化阅读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优化路径 | 第44-54页 |
5.1 构建多样化的数字认同载体以打造全方位的传播途径 | 第44-47页 |
5.1.1 以数字课堂为主的价值观传播渠道 | 第44-45页 |
5.1.2 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辅助作用 | 第45-46页 |
5.1.3 充分利用数字载体丰富的阅读文化产品 | 第46-47页 |
5.2 培养科学的认同方法以增强认同教育的实效 | 第47-49页 |
5.2.1 利用超链接优势形成网状系统的价值观结构 | 第47-48页 |
5.2.2 培养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信息甄别能力 | 第48页 |
5.2.3 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提高认同教育深度 | 第48-49页 |
5.3 打造共享的数字化阅读环境以构建良好的生态 | 第49-54页 |
5.3.1 促进数字化阅读社区的形成 | 第50-51页 |
5.3.2 优化数字化阅读的平台环境 | 第51-52页 |
5.3.3 构建良好的数字示范平台促进价值观践行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附录二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