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三聚氰胺简介 | 第10-12页 |
1.1.1 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危害 | 第11页 |
1.1.2 三聚氰胺添加的目的 | 第11页 |
1.1.3 现有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2. 罗丹明B简介 | 第12-14页 |
1.2.1 罗丹明B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2 罗丹明B的常用检测方式及其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3. 青霉素G的简介 | 第14-16页 |
1.3.1 牛奶中青霉素G残留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2 牛奶中青霉素G的来源 | 第15页 |
1.3.3 青霉素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及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 拉曼散射 | 第16-18页 |
1.4.1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35-38] | 第16-17页 |
1.4.2 拉曼散射的特点[39-47] | 第17-18页 |
1.4.3 拉曼光谱技术 | 第18页 |
1.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18-23页 |
1.5.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形成的原理 | 第19-21页 |
1.5.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特点 | 第21-22页 |
1.5.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 第23页 |
1.6. 表面増强活性基底 | 第23-24页 |
1.6.1 金属电极表面 | 第23页 |
1.6.2 用纳米技术获得SERS基底 | 第23-24页 |
1.6.3 含“hotspots”结构的纳米基底 | 第24页 |
1.7. 纳米粒子SERS基底的制备 | 第24-26页 |
1.7.1 金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 第25页 |
1.7.2 胶束模板法制备银纳米粒子 | 第25-26页 |
1.7.3 金核银壳复合纳米粒子 | 第26页 |
1.8. 植酸类化合物简介 | 第26-27页 |
1.9.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7-30页 |
1.9.1 SERS试纸条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 | 第27-28页 |
1.9.2 SERS基底检测辣酱中罗丹明B | 第28页 |
1.9.3 SERS基底检测牛奶中青霉素G残留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新型试纸条的研究及应用 | 第30-42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2.1 试剂 | 第31页 |
2.2.2 仪器 | 第31页 |
2.2.3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4 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32页 |
2.2.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3.1 SERS试纸条检验三聚氰胺 | 第32-35页 |
2.3.2 SERS试纸条组装时间及三聚氰胺的孵化时间的优化 | 第35-37页 |
2.3.3 SERS试纸条检测三聚氰胺的灵敏度 | 第37-38页 |
2.3.4 SERS试纸条对三聚氰胺的选择性 | 第38-39页 |
2.3.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9-41页 |
2.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金核银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检测辣酱中罗丹明B的应用 | 第42-50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2.1 试剂 | 第42-43页 |
3.2.2 仪器 | 第43页 |
3.2.3 金核银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3页 |
3.2.4 罗丹明B的检测 | 第43页 |
3.2.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3.3.1 IP_6–Au@Ag NPs的紫外吸收可见光谱与TEM表征 | 第43-46页 |
3.3.2 Au、Ag纳米粒子与IP_6–Au@Ag NPs的SERS活性比较 | 第46-48页 |
3.3.3 IP_6–Au@Ag NPs检测罗丹明B的灵敏度 | 第48-49页 |
3.3.4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9页 |
3.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金核银壳纳米粒子在检测牛奶中青霉素G的应用 | 第50-56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2.1 试剂 | 第50页 |
4.2.2 仪器 | 第50-51页 |
4.2.3 金核银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1页 |
4.2.4 青霉素G的检测 | 第51页 |
4.2.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4.3.1 IP_6–Au@Ag NPs II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TEM表征 | 第51-53页 |
4.3.2 IP_6–Au@Ag NPs与IP_6–Au@Ag NPs II的SERS活性比较 | 第53页 |
4.3.3 IP_6–Au@Ag NPs II的稳定性研究 | 第53-54页 |
4.3.4 IP_6–Au@Ag NPs II检测青霉素G的灵敏度 | 第54-55页 |
4.3.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5页 |
4.4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