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本文的创新 | 第15页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概况 | 第16-35页 |
第一节“万科门口的野蛮人” | 第16-20页 |
一、宝能集团 | 第16-17页 |
二、安邦集团 | 第17-18页 |
三、恒大集团 | 第18-19页 |
四、本节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节“野蛮人”的资金组织方式 | 第20-32页 |
一、险资举牌 | 第20-22页 |
二、融资融券 | 第22-23页 |
三、收益互换 | 第23-24页 |
四、股权质押 | 第24-26页 |
五、有限合伙 | 第26-28页 |
六、资管计划 | 第28-31页 |
七、公私募债 | 第31-32页 |
八、本节小结 | 第32页 |
第三节 万科采取的反收购策略 | 第32-35页 |
一、舆论战略 | 第32页 |
二、停牌策略 | 第32-33页 |
三、白衣骑士计划 | 第33页 |
四、股权激励计划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万科股权之争中敌意收购产生的因素分析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敌意收购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35-38页 |
一、敌意收购的相关概念及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二、敌意收购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三、敌意收购的价值分析及监管现状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敌意收购产生的宏观因素 | 第38-41页 |
一、宏观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需“去杠杆” | 第38-39页 |
二、证券市场不断变迁,资本市场迎来“新逻辑” | 第39-40页 |
三、保险市场加速发展,保险资金面临“资产荒”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敌意收购产生的微观因素 | 第41-44页 |
一、万科成为目标公司的原因 | 第41-42页 |
二、敌意收购公司的收购动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万科股权之争中敌意收购的风险及影响分析 | 第44-49页 |
第一节 万科集团面临的风险分析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敌意收购方面临的风险分析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对各层股东的影响分析 | 第46页 |
第四节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节 对监管机构提出的挑战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万科反收购策略的选择分析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第49-52页 |
一、完善经理层监督制度 | 第49-50页 |
二、健全董事会治理机制 | 第50-51页 |
三、设立个性化激励机制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股权设计结构分析 | 第52-54页 |
一、股权结构形式 | 第52-53页 |
二、股权分配策略 | 第53页 |
三、股权回购策略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反收购策略分析 | 第54-58页 |
一、股权控制策略 | 第54-55页 |
二、股东会控制策略 | 第55页 |
三、董事会控制策略 | 第55-56页 |
四、股东权益控制策略 | 第56-58页 |
第六章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第一节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对收购公司收购的建议 | 第59页 |
第三节 对目标公司反收购的建议 | 第59-61页 |
一、外部措施 | 第59-60页 |
二、内部措施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