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路基论文

铁路站场高填方路基沉降分析与控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路基沉降分析与控制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沉降计算理论与方法第13-16页
        1.2.2 沉降预测方法第16-18页
        1.2.3 沉降控制综合处理方法第18-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铁路路基沉降机理分析与沉降监测第21-34页
    2.1 工况简介第21-22页
        2.1.1 概要第21页
        2.1.2 设计要求第21-22页
    2.2 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指标确定第22-26页
        2.2.1 试验确定工程相关参数第22-24页
        2.2.2 路基工后沉降标准第24-25页
        2.2.3 压实度指标第25-26页
    2.3 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机理分析第26-27页
    2.4 路基工后沉降组成第27-30页
        2.4.1 路基填土压密下沉第27-28页
        2.4.2 行车引起的基床累计下沉第28-29页
        2.4.3 地基产生的路基工后沉降第29-30页
    2.5 路基沉降监测第30-33页
        2.5.1 沉降观测的内容和观测点的设置第30页
        2.5.2 沉降观测要求第30-31页
        2.5.3 部分监测数据结果第31-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分析第34-44页
    3.1 路基上部荷载换算第34-35页
    3.2 路基稳定性分析第35-36页
        3.2.1 边坡变形破坏时的应力特征第35页
        3.2.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第35-36页
    3.3 滑面为平面的土坡稳定分析第36-37页
    3.4 圆弧破裂面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第37-39页
        3.4.1 瑞典条分法第37-38页
        3.4.2 毕肖普法第38-39页
    3.5 高填路基稳定性数值模拟第39-43页
        3.5.1 FLAC 3D有限差分程序第39页
        3.5.2 有限差分法计算原理第39页
        3.5.3 建模第39-41页
        3.5.4 计算结果第41-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特征数值仿真分析第44-66页
    4.1 概述第44页
    4.2 粘塑性本构模型第44-47页
        4.2.1 粘塑性问题的有限元计算理论第44-46页
        4.2.2 粘塑性问题有限元计算流程第46-47页
    4.3 ANSYS软件第47-48页
    4.4 高填方路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50页
        4.4.1 基本假定第48页
        4.4.2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第48-49页
        4.4.3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49-50页
    4.5 加载与求解第50-53页
        4.5.1 加载与求解设置第50-51页
        4.5.2 初始地基应力平衡第51-52页
        4.5.3 电脑存储空间的解决方法与求解时间的控制第52-53页
    4.6 计算结果输出与分析第53-65页
        4.6.1 施工期沉降分析第53-60页
        4.6.2 路基总沉降、工后沉降分析第60-61页
        4.6.3 路基静置期对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分析第61-63页
        4.6.4 填筑施工期对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影响分析第63-65页
    4.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与控制第66-96页
    5.1 概述第66页
    5.2 GM(1,1)模型第66-70页
        5.2.1 GM(1,1)模型建模条件第66-67页
        5.2.2 GM(1,1)模型作用机理第67-68页
        5.2.3 精度检验第68-70页
    5.3 非等间隔序列GM(1,1)模型第70-71页
    5.4 改进的非等间隔序列GM(1,1)模型第71-72页
    5.5 改进的非等间隔GM(1,1)模型与传统模型对比分析第72-80页
        5.5.1 非等间隔GM(1,1)法第72-75页
        5.5.2 改进的非等间隔序列GM(1,1)法第75-79页
        5.5.3 两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第79-80页
    5.6 计算实例第80-93页
        5.6.1 双曲线法第80-82页
        5.6.2 指数曲线法第82-84页
        5.6.3 星野法第84-87页
        5.6.4 改进的非等间隔序列GM(1,1)法第87-88页
        5.6.5 四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第88-93页
    5.7 高填方路基综合沉降控制方法第93-94页
    5.8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结论及展望第96-98页
    1 结论第96页
    2 展望第96-98页
致谢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与设计项目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与利他行为水平及其内在关系研究
下一篇: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机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