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城市形态 | 第21页 |
·山地城市 | 第21-22页 |
·江河环境 | 第22页 |
·边缘区与边缘效应 | 第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2 城市化与江河环境的质能关系 | 第25-43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城市化 | 第26-27页 |
·城市水文生态问题的动因 | 第27-33页 |
·城市下垫面硬化 | 第27-29页 |
·城市用水和排水量增长 | 第29-30页 |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 | 第30-31页 |
·城市地下水超采 | 第31-33页 |
·城市化与江河环境的质能关系 | 第33-42页 |
·城市化与降雨的质能关系 | 第33-36页 |
·城市化与地表径流的质能关系 | 第36-38页 |
·城市化与地下水系统的质能关系 | 第38-40页 |
·城市化与江河环境的质能关系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江河环境主导的内陆山地城市形态演化理论 | 第43-75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道萨迪亚斯城市力学与边缘效应理论 | 第44-53页 |
·道萨迪亚斯城市力学与城市形态 | 第44-47页 |
·边缘效应理论与城市形态 | 第47-49页 |
·边缘引力 | 第49-53页 |
·水岸边缘引力 | 第53-56页 |
·水岸边缘引力的动因 | 第53-54页 |
·水岸边缘区的聚居形态特征 | 第54-56页 |
·交通干线边缘引力 | 第56-59页 |
·交通干线边缘引力的动因 | 第56页 |
·交通干线边缘区的聚居形态特征 | 第56-59页 |
·生态性边缘正引力 | 第59-61页 |
·生态性边缘正引力的动因 | 第59页 |
·生态性边缘正引力产生的聚居形态特征 | 第59-61页 |
·生态性边缘负引力 | 第61-64页 |
·生态性边缘负引力的动因 | 第61-63页 |
·生态性边缘负引力产生的聚居形态特征 | 第63-64页 |
·内陆山地城市形态演化的边缘引力特征 | 第64-74页 |
·各类边缘引力的空间断面 | 第64-68页 |
·江河环境主导的内陆山地城市形态 | 第68-72页 |
·内陆山地城市形态演化的坠力模型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4 江河环境主导的西南山地城市形态演化实证研究 | 第75-129页 |
·引言——万古江河 | 第75-76页 |
·西南山地早期的人类聚居——以三峡地区为例 | 第76-90页 |
·时空背景 | 第76-80页 |
·聚居形态——逐水而生 | 第80-90页 |
·西南山地静态城市阶段的人类聚居——以四川地区为主 | 第90-100页 |
·时空背景 | 第90-94页 |
·城市形态——依水而立 | 第94-100页 |
·西南山地动态城市阶段的人类聚居——以四川、重庆为主 | 第100-110页 |
·时空背景 | 第100-104页 |
·城市形态——踞水而长 | 第104-110页 |
·十二五规划与第四增长极 | 第110-128页 |
·时空背景 | 第110-113页 |
·区域城市形态与立体城市形态——抱水而展 | 第113-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5 构建可持续的西南山地城市形态与江河环境 | 第129-151页 |
·引言 | 第129页 |
·时空层面的技术性策略 | 第129-144页 |
·城市密度规划与江河坠力疏散 | 第129-140页 |
·江河蓝线与绿线的界定与管理 | 第140-143页 |
·城市绿透率 | 第143-144页 |
·质能层面的技术性策略 | 第144-150页 |
·加快中水系统建设 | 第144-147页 |
·鼓励新能源交通 | 第147-149页 |
·沿江地带的生态修复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附录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