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绪论第11-31页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分类第12-18页
     ·按照塔楼数量分类第12-13页
     ·根据塔楼的结构布置分类第13页
     ·根据连接体的连接方式分类第13-14页
     ·根据转换层转换形式分类第14-18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体系的工程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第18-27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体系的工程应用第18-20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体系的特点第20-22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第22-27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体系的震害和主要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31页
2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第31-45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分析方法第31-35页
     ·反应谱分析方法第32-33页
     ·时程分析方法第33-34页
     ·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方法第34-35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计算模型第35-38页
     ·层分析模型第36-37页
     ·基于解析法的分段连续化的串并联分析模型第37页
     ·串并联多质点分析模型第37-38页
     ·三维空间动力分析模型第38页
   ·计算机程序的选择第38-43页
     ·常用计算机分析软件第38-40页
     ·本文选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第40-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3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第45-51页
   ·现行规范对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的规定第45-46页
     ·《抗规》对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第45-46页
     ·《高规》对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的复杂高层结构设计的相关规定第46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动力特性第46-49页
     ·动力特性分析第46页
     ·振型数的选取第46-48页
     ·扭转作用效应的计算第48-49页
     ·振型组合方法第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第51-105页
   ·工程算例和结构方案的选择第51-56页
     ·工程算例第51页
     ·结构方案的选择第51-56页
   ·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和大底盘等高双塔非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第56-64页
   ·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第64-69页
   ·裙房层数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第69-74页
   ·转换层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第74-80页
   ·连体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第80-94页
     ·连体位置变化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第80-84页
     ·连体层数变化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第84-90页
     ·连体连接方式变化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第90-94页
   ·连体自身受力分析第94-101页
     ·连体的结构形式第95-99页
     ·连体结构形式方案比较实例第99-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5页
5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第105-133页
   ·时程分析方法理论第105-106页
   ·地震波的选取第106-108页
   ·工程算例第108-132页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第109-119页
     ·地震波双向输入与单向输入对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的影响第119-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6 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第133-169页
   ·工程概况和分析模型第133页
     ·弹塑性静力分析 Pushover 方法简介第133-134页
   ·EPDA 中Pushover 分析基本思路和计算步骤第134-141页
     ·建立Pushover 曲线第136页
     ·建立结构模型第136-137页
     ·确定侧向荷载分布模式第137-139页
     ·Pushover 分析控制第139-140页
     ·能力谱方法第140-141页
   ·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41-146页
     ·X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41-144页
     ·Y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44-146页
   ·P-△效应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第146-150页
     ·X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46-148页
     ·Y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48-150页
   ·加载方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第150-161页
     ·矩形加载X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51-153页
     ·矩形加载Y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53-156页
     ·振型分解SRSS 分布加载X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56-158页
     ·振型分解SRSS 分布加载Y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58-161页
   ·抗震措施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第161-166页
     ·X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61-163页
     ·Y 向Pushover 分析结果第163-166页
   ·罕遇地震下结构性能评估第166-167页
     ·弹塑性位移角控制第166页
     ·结构薄弱部位的判断第166-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69-175页
   ·本文主要结论及设计建议第169-173页
   ·后续研究工作第173-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1页
附录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南山地城市形态构成的技术性要素研究--城市形态与山体环境
下一篇:基于土地经济评价的公共设施配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