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矿业、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煤矿论文

虫生真菌蝉花产絮凝剂机理及对洗煤废水的生态处理应用

摘要第5-6页
Summary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8-20页
    1 絮凝剂的分类第8-9页
        1.1 无机絮凝剂第8页
        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第8-9页
            1.2.1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第8-9页
            1.2.2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第9页
    2 微生物絮凝剂第9-20页
        2.1 微生物絮凝剂的优点及分类第9-10页
            2.1.1 微生物絮凝剂的优点第9页
            2.1.2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第9-10页
        2.2 微生物絮凝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2页
            2.2.1 微生物絮凝剂的国外研究进展第10页
            2.2.2 微生物絮凝剂的国内研究进展第10-12页
        2.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第12-13页
            2.3.1 吸附架桥理论第12页
            2.3.2 网捕或卷扫作用第12页
            2.3.3 电中和理论第12页
            2.3.4 化学反应第12-13页
            2.3.5 粘质假说第13页
            2.3.6 病毒假说第13页
            2.3.7 菌体外纤维素纤丝学说第13页
            2.3.8 聚 β-羟基丁酸(PHB)酯合学说第13页
            2.3.9 类凝集素假说第13页
        2.4 微生物絮凝剂的获得及絮凝特性的影响因素第13-15页
            2.4.1 微生物絮凝剂的获得第13-14页
            2.4.2 絮凝特性的影响因素第14-15页
        2.5 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第15-16页
        2.6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第16-18页
        2.7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第18页
        2.8 洗煤废水第18页
        2.9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蝉花高产絮凝剂菌株的筛选第20-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1 材料第20-21页
            2.1.1.1 蝉花菌株第20页
            2.1.1.2 培养基第20页
            2.1.1.3 主要试剂第20页
            2.1.1.4 主要设备第20-21页
            2.1.1.5 高岭土悬浊液第21页
        2.1.2 方法第21-24页
            2.1.2.1 蝉花菌株的活化第21页
            2.1.2.2 蝉花菌株产絮凝剂的培养第21页
            2.1.2.3 蝉花菌株絮凝率的测定第21-22页
            2.1.2.4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2-24页
            2.1.2.5 生物信息学方法第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30页
        2.2.1 蝉花高产絮凝剂菌株的筛选第24-25页
        2.2.2 蝉花菌株的絮凝效率与其地理背景的关系第25-26页
        2.2.3 蝉花菌株的絮凝效率与其遗传背景背景的关系第26-30页
            2.2.3.1 基于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第27-28页
            2.2.3.2 基于EF1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第28-29页
            2.2.3.3 基于 β-tublin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第29页
            2.2.3.4 基于ITS、EF1a、β-tublin构建的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第29-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蝉花絮凝剂絮凝机理初探第32-4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3.1.1 材料第33-34页
            3.1.1.1 菌株第33页
            3.1.1.2 培养基第33页
            3.1.1.3 主要试剂第33页
            3.1.1.4 主要仪器第33-34页
        3.1.2 方法第34-37页
            3.1.2.1 蝉花菌株GZUIFR-6722 的孢子悬液配制第34页
            3.1.2.2 蝉花菌株GZUIFR-6722 的生长特性测定第34页
            3.1.2.3 蝉花菌株GZUIFR-6722 絮凝活性物质的分布测定第34页
            3.1.2.4 蝉花菌株GZUIFR-6722 絮凝剂的分离纯化第34页
            3.1.2.5 蝉花絮凝剂定性检测第34-35页
            3.1.2.6 蝉花絮凝剂定量检测第35-36页
            3.1.2.7 蝉花絮凝剂的投加量对絮凝活性的影响第36页
            3.1.2.8 不同阳离子类型及阳离子的浓度对蝉花絮凝剂活性的影响第36页
            3.1.2.9 颠倒次数及静置时间对絮凝活性的影响第36页
            3.1.2.10 高岭土悬液温度及pH对蝉花絮凝剂活性的影响第36-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47页
        3.2.1 蝉花菌株GZUIFR-6722 的生长特性第37-38页
            3.2.1.1 蝉花菌株GZUIFR-6722 培养过程中的生物量与产絮凝剂相关性第37页
            3.2.1.2 菌株GZUIFR-6722 培养过程中发酵液pH的变化第37-38页
        3.2.2 蝉花菌株GZUIFR-6722 絮凝活性物的分布第38页
        3.2.3 蝉花絮凝剂的定性检测第38-39页
            3.2.3.1 糖和蛋白质的定性检测第38-39页
            3.2.3.2 核酸的定性检测第39页
        3.2.4 蝉花絮凝剂的定量测定第39-41页
            3.2.4.1 总糖含量的测定第39-40页
            3.2.4.2 中性糖和糖醛酸含量的测定第40-41页
            3.2.4.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41页
        3.2.5 蝉花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第41-44页
            3.2.5.1 蝉花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活性的影响第41页
            3.2.5.2 不同阳离子及阳离子的浓度对絮凝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3.2.5.3 颠倒次数及静置时间对絮凝活性的影响第42-43页
            3.2.5.4 高岭土悬液温度及pH对蝉花絮凝剂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3.2.6 絮凝特性正交试验第44-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蝉花菌株GZUIFR-6722 产絮凝剂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9-5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4.1.1 材料第49-50页
            4.1.1.1 菌株第49页
            4.1.1.2 培养基第49页
            4.1.1.3 主要试剂第49-50页
            4.1.1.4 主要设备第50页
        4.1.2 方法第50-51页
            4.1.2.1 孢子悬液的制作第50页
            4.1.2.2 单因子实验第50页
            4.1.2.3 培养条件优化实验第50-51页
            4.1.2.4 正交试验第5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4.2.1 碳源与氮源的筛选第51-52页
            4.2.1.1 碳源第51页
            4.2.1.2 氮源第51-52页
        4.2.2 培养条件的的筛选第52-55页
            4.2.2.1 温度第52页
            4.2.2.2 转速第52-53页
            4.2.2.3 培养基初始pH第53页
            4.2.2.4 培养基的装瓶量第53-54页
            4.2.2.5 孢子接种量第54-55页
        4.2.3 正交试验第55-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基于蝉花絮凝剂的洗煤废水处理应用研究第58-6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5.1.1 材料第58页
            5.1.1.1 废水第58页
            5.1.1.2 絮凝剂第58页
        5.1.2 方法第58-59页
            5.1.2.1 洗煤废水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第58页
            5.1.2.2 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确定第58-59页
            5.1.2.3 蝉花絮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59页
            5.1.2.4 氯化钙浓度对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59页
            5.1.2.5 颠倒次数对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59页
            5.1.2.6 静置时间对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59页
            5.1.2.7 蝉花絮凝剂与PAM的絮凝效果比较第59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9-65页
        5.2.1 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第59-65页
            5.2.1.1 蝉花絮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5.2.1.2 氯化钙浓度对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60页
            5.2.1.3 颠倒次数对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60-61页
            5.2.1.4 静置时间对蝉花絮凝剂处理洗煤废水效果的影响第61页
            5.2.1.5 蝉花絮凝剂与PAM的絮凝效果比较第61-65页
    5.3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展望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下沉板的楼面板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性能分析与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