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引言 | 第8-9页 |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及方法 | 第9-10页 |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研究成果及不足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2-14页 |
2 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 | 第14-28页 |
·分析单元及材料模型 | 第14-22页 |
·分析单元模型 | 第14-16页 |
·材料模型 | 第16-21页 |
·材料强度取值 | 第21-22页 |
·材料本构 | 第22-25页 |
·混凝土本构 | 第22-23页 |
·砌体材料本构 | 第23-24页 |
·钢筋本构 | 第24-25页 |
·分析求解器与加载 | 第25-28页 |
·动力分析求解器的选用 | 第25-27页 |
·准静态分析 | 第27-28页 |
3 底框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28-64页 |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原理 | 第28-32页 |
·阻尼参数设置 | 第28-29页 |
·地震波选取 | 第29-31页 |
·地震波峰值调幅 | 第31-32页 |
·结构算例设计与模态分析 | 第32-36页 |
·结构算例设计 | 第32-33页 |
·模态分析 | 第33-36页 |
·7 度区不同层刚比模型分析 | 第36-51页 |
·小震作用分析 | 第36-40页 |
·中震作用分析 | 第40-43页 |
·大震作用分析 | 第43-47页 |
·超大震作用分析 | 第47-51页 |
·跨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1-56页 |
·小跨度结构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大跨度结构分析结果 | 第53页 |
·不同跨度结构分析结果对比 | 第53-56页 |
·过渡层构造措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6-62页 |
·新规范(10 规范)构造措施模型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新老规范构造措施分析结果对比 | 第57-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底框结构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 | 第64-76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第64-68页 |
·加载模式 | 第65页 |
·实施步骤 | 第65-68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68-75页 |
·小震性能点 | 第70页 |
·中震性能点 | 第70-71页 |
·大震性能点 | 第71-72页 |
·超大震性能点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102页 |
A:7 度0.1g区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84-88页 |
B:7 度0.15g 区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88-91页 |
C:底部框架跨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91-98页 |
D:过渡层构造措施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98-100页 |
E:第一振型加载模式分析结果及倒三角模式大震性能损伤图 | 第100-102页 |
F: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