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介孔材料的简介 | 第9-17页 |
| ·介孔材料的定义与特点 | 第9-10页 |
| ·介孔材料的制备 | 第10-12页 |
| ·介孔材料的表征 | 第12-16页 |
| ·介孔材料的分类 | 第16-17页 |
| ·介孔材料在吸附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 ·课题的学术及应用意义 | 第20-22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2 不同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吸附亚甲基蓝 | 第23-36页 |
| ·引言 | 第23-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26-28页 |
| ·制备方法 | 第28页 |
| ·亚甲基蓝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5 g/L) | 第28页 |
|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 ·不同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表征 | 第29-32页 |
| ·N_2 吸附脱附 | 第29-31页 |
| ·SEM | 第3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添加量 | 第32-33页 |
| ·pH | 第33页 |
| ·吸附时间 | 第33-34页 |
| ·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方程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介孔 Si0_2 微球负载 Ti0_2 吸附亚甲基蓝 | 第36-49页 |
| ·引言 | 第36-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38-39页 |
| ·制备方法 | 第39页 |
| ·介孔Si0_2 微球负载Ti0_2 的表征 | 第39-42页 |
| ·XRD | 第39-40页 |
| ·N_2 吸附脱附 | 第40-41页 |
| ·SEM | 第41-42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 ·添加量 | 第42-43页 |
| ·pH | 第43-44页 |
| ·温度 | 第44页 |
| ·紫外光照与可见光照 | 第44-46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46-47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 4 Cu 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吸附亚甲基蓝 | 第49-57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50-51页 |
| ·制备方法 | 第51页 |
| ·Cu-MSM 的表征 | 第51-54页 |
| ·XRD | 第51-52页 |
| ·N_2 吸附脱附 | 第52页 |
| ·SEM | 第52-5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页 |
|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 ·添加量 | 第54页 |
| ·时间 | 第54-55页 |
| ·浓度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