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论文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2章 个人信息概述第16-25页
    2.1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6-18页
        2.1.1 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第16-17页
        2.1.2 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第17页
        2.1.3 个人资料与个人信息第17-18页
    2.2 个人信息的定义第18-20页
        2.2.1 我国采用“个人信息”的立法称谓第18-19页
        2.2.2 个人信息的定义模式第19-20页
        2.2.3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含义第20页
    2.3 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第20-22页
        2.3.1 个人信息的主体性第20-21页
        2.3.2 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第21页
        2.3.3 个人信息的财产性第21-22页
    2.4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特点第22-25页
        2.4.1 新型信息不断产生第22页
        2.4.2 具有更大财产价值第22-23页
        2.4.3 传播速度快开放程度高第23页
        2.4.4 侵犯手段现代化第23-25页
第3章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分析第25-35页
    3.1 立法现状第25-31页
        3.1.1 《刑法修正案(七)》首次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第25页
        3.1.2 《刑法修正案(九)》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第25-27页
        3.1.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解释》的最新保护举措第27-31页
    3.2 局限性分析第31-35页
        3.2.1“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不完备第32页
        3.2.2 入罪行为方式具有局限性第32-33页
        3.2.3“不可逆的匿名化处理”缺乏技术标准第33页
        3.2.4“违反国家规定”缺少前置法律法规支撑第33-35页
第4章 域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考察与借鉴第35-39页
    4.1 英美德日的立法经验第35-37页
        4.1.1 美国第35-36页
        4.1.2 德国第36页
        4.1.3 英国第36-37页
        4.1.4 日本第37页
    4.2 域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评析第37-39页
        4.2.1 侵害对象细化第37-38页
        4.2.2 规定的行为方式多样,控制源头和截断下游并重第38页
        4.2.3 刑法的二次规范性第38-39页
第5章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思路第39-43页
    5.1 将网络环境下衍生的新型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范围第39-40页
    5.2 增设非法利用、非法破坏公民个人信息的入罪行为方式第40-41页
    5.3 制定“不可逆的匿名化处理”技术标准第41页
    5.4 健全配套立法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附录第4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股权代持中实际出资人的权利保护研究
下一篇:PPP项目监管的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