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式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焊接残余应力的原因和影响 | 第11-13页 |
1.2.1 焊接残余应力原因 | 第11-12页 |
1.2.2 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蜂窝式钢构件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 国外焊接应力应变的研究发展 | 第14-15页 |
1.5 国内对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研究 | 第15-16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 | 第18-28页 |
2.1 盲孔法 | 第18-22页 |
2.1.1 实验原理 | 第18-19页 |
2.1.2 理论公式的推导 | 第19-21页 |
2.1.3 试验标定法 | 第21-22页 |
2.2 其他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简介 | 第22-25页 |
2.2.1 切条法 | 第23页 |
2.2.2 剥层法 | 第23页 |
2.2.3 X射线衍射法 | 第23-24页 |
2.2.4 中子衍射法 | 第24页 |
2.2.5 磁性法 | 第24-25页 |
2.3 其他新型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3.1 电子散斑干涉法 | 第25页 |
2.3.2 金属磁记忆法 | 第25-26页 |
2.3.3 材料的拉压异性法 | 第26页 |
2.3.4 多孔差法 | 第26页 |
2.3.5 裂纹柔度法 | 第26页 |
2.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小孔法测试蜂窝式钢结构构件焊接残余应力 | 第28-54页 |
3.1 焊接母材与焊接材料 | 第28页 |
3.1.1 母材 | 第28页 |
3.1.2 焊接材料 | 第28页 |
3.2 焊接工艺 | 第28-29页 |
3.3 试验概况 | 第29-35页 |
3.3.1 试验目的 | 第29页 |
3.3.2 试验构件设计 | 第29-33页 |
3.3.3 应变花粘贴位置 | 第33-34页 |
3.3.4 试验步骤 | 第34-35页 |
3.4 试验构件分组对比情况介绍 | 第35-39页 |
3.4.1 不同孔洞形状的试件对比 | 第35-37页 |
3.4.2 不同开孔率的试件对比 | 第37-38页 |
3.4.3 不同开孔方式的试件对比 | 第38页 |
3.4.4 不同腹板高厚比的试件对比 | 第38-39页 |
3.5 材性试验 | 第39-41页 |
3.5.1 试件制作 | 第39页 |
3.5.2 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39-41页 |
3.6 释放系数标定试验 | 第41页 |
3.6.1 标定实验要求 | 第41页 |
3.6.2 实验步骤及结果 | 第41页 |
3.7 盲孔法检测各试件焊接残余应力 | 第41-51页 |
3.7.1 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3.7.2 实验中应注意问题 | 第42页 |
3.7.3 实验结果介绍 | 第42-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72页 |
4.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63页 |
4.1.1 实腹式钢结构构件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第54-55页 |
4.1.2 不同孔洞形状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5-58页 |
4.1.3 不同开孔率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8-60页 |
4.1.4 不同开孔方式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4.1.5 不同腹板高厚比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 残余应力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4.3 模型参数估算 | 第64-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