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储能技术与储能电池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3 全钒液流电池 | 第11-18页 |
1.3.1 全钒液流电池发展历史 | 第11-16页 |
1.3.2 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1.3.3 全钒液流电池的优点和用途 | 第17-18页 |
1.4 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4.1 电极材料 | 第19-20页 |
1.4.2 质子交换膜 | 第20-22页 |
1.4.3 电解液 | 第22-23页 |
1.4.4 模拟仿真进展 | 第23-2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搭建及单电池 | 第26-40页 |
2.1 全钒液流电池电化学工作站简介 | 第26-37页 |
2.1.1 硬件系统介绍 | 第27-29页 |
2.1.2 软件系统介绍 | 第29-33页 |
2.1.3 全钒液流电池单体介绍 | 第33-35页 |
2.1.4 一体化设计——全钒液流电池隔液密封卡槽 | 第35-37页 |
2.2 全钒液流电池性能测试步骤及结果处理方法 | 第37-39页 |
2.2.1 试验测试步骤 | 第37-38页 |
2.2.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全钒液流电池性能试验及分析 | 第40-54页 |
3.1 全钒液流电池性能研究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3.1.1 热力学性质 | 第40-42页 |
3.1.2 反应动力学性质 | 第42-43页 |
3.1.3 基本表征方法 | 第43-44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44-46页 |
3.2.1 试验装置 | 第44页 |
3.2.2 试验目的 | 第44页 |
3.2.3 试验方案 | 第44-46页 |
3.3 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6-51页 |
3.3.1 全钒液流电池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3.3.2 全钒液流电池阻抗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全钒液流电池三维传质模拟 | 第54-72页 |
4.1 全钒液流电池正负极反应和传质机理 | 第54-56页 |
4.2 全钒液流电池三维数学模型 | 第56-62页 |
4.2.1 全钒液流电池的几何模型 | 第56-57页 |
4.2.2 模型建立条件 | 第57页 |
4.2.3 模型方程 | 第57-62页 |
4.2.4 边界条件 | 第62页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4.3.1 初始条件下四种离子的三维分布 | 第62-65页 |
4.3.2 电解液流速对V2+和V3+质量分布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3 电解液浓度对V2+和V3+质量分布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2-74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